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宣教

草原记忆(四)

信息来源:锡林郭勒盟党史地方志研究室 发布时间:2024-08-20 浏览: 【字体大小:


革命领袖的深切关怀中感知中华民族一家亲

                               锡盟史志研究室主任 李建文

 

2017年8月8日,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关于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的贺电特别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历届党委和政府创造性落实党中央精神,内蒙古各族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讲风格、求奉献、有担当,赢得并始终如一呵护了‘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

获得“模范自治区”的赞誉不容易,保持这一金字招牌更需久久为功。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伟大民族,创造了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历史文明。只有在绵延至今的历史文明脉络中,我们才能理解历史的起伏、文明的兴衰,也才能理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背后深沉的历史底蕴。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中指出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八个坚持中第一个坚持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本着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坚定“四个自信”、讲好锡林郭勒故事的角度,我归纳整理了从20世纪初到现在,在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革命领袖们一直关注着锡林郭勒关心着锡林郭勒各族人民的事迹,以此感知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浓情怀。

1、1935年12月,毛主席发表《对内蒙古人民宣言》,宣言反对一切对蒙古族人民的掠夺,主张民族平等。

2、1947年5月,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时,当时转战陕北的毛泽东、朱德联名电贺:“曾经饱受困难的内蒙同胞,在你们领导之下,正在开始创造自由光明的新历史。我们相信:蒙古民族将与汉族和国内其他民族亲密团结,为着扫除民族压迫与封建压迫,建设新蒙古与新中国而奋斗。庆祝你们的胜利。”

3、毛泽东为《锡林郭勒日报》题写报头  

   《锡林郭勒日报》是我们党在内蒙古草原最早创办的地市级党报。1947年7月1日,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锡林郭勒日报》的前身《群众报》(蒙汉两种文字油印)在锡林郭勒大草原诞生。1948年4月更名为《牧民报》。1950年,汉文版的《牧民报》停印,只出蒙文版。1953年《牧民报》改为铅印。1958年察哈尔盟并入锡林郭勒盟以后,盟委决定把原锡盟出版的《牧民报》(蒙文)和原察盟出版的《察哈尔报》合并,出版蒙、汉文《锡林郭勒日报》。1958年9月初,合并前的《察哈尔报》以编辑部的名义给毛泽东主席写信请求题写报头。当月收到中央办公厅9月13日信函及毛泽东亲笔题写的两则“锡林郭勒日报”报头墨迹。于是汉文版《锡林郭勒日报》便以毛泽东手写体为报头,于1958年10月1日出版发行。蒙文报纸则以铅字体蒙文为报头,以毛泽东手写体小号字为版头。

4、1987年6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时指出:“我们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如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

5、胡耀邦视察二连浩特市和苏尼特右旗

1984年9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内蒙古自治区党政军主要领导的陪同下视察锡林郭勒盟二连浩特市和苏尼特右旗。胡耀邦在视察二连浩特市时指出:“二连要开放,只有开放才能富起来,要好好抓开放政策。对外贸易额增加,边境就繁荣。二连要建设好,这是个窗口。‘南有深圳、北有二连’,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个话”。在谈到中蒙两国关系时胡耀邦指出:“中国和蒙古人民共和国要长期睦邻友好下去。”胡耀邦在视察边境哨所时,题词“北国长城”四个大字相赠。在视察苏尼特右旗时,胡耀邦走进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和牧业生产情况,并详细询问了太阳能利用情况。他针对牧业工作指出,“牧区生产要发展,光靠多养牛羊是不够的”。他题词鼓励苏尼特右旗:“向先进的牧业旗前进”。

6、江泽民为锡林浩特机场题写场名

锡林浩特于1958年建立了民航站(机场跑道位置即现在的锡林广场),开通了呼和浩特—锡林浩特—海拉尔—乌兰浩特航线。1959年又开通北京—呼和浩特—锡林浩特航线。改革开放之后,随着锡盟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规律的要求,航线曾多次调整,并在锡林浩特西北9公里处修建了新机场,于1992年7月正式启用。1992年6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为锡林浩特机场题写场名:“锡林浩特”。

7、胡锦涛视察锡林郭勒盟

2003年1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储波、自治区主席乌云其木格陪同下,深入锡盟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看望并慰问牧民群众。胡锦涛冒着凛冽的寒风,踏着皑皑白雪,走进一户户牧民尤其是贫困牧民家中,询问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把慰问金和慰问品亲手送到贫困牧民手中,把党中央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情意送到草原人民的心里。在听取当地党政领导同志工作汇报后,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在谈到关心人民群众生活时,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关心贫困群众的生活,对他们的实际困难做到心中有数,并尽力解决他们在就业、就医、子女就学、住房、取暖等方面的困难。

(链接:1994年8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到锡盟二连浩特市视察,自治区党委书记王群、自治区主席乌力吉等党政领导陪同视察。胡锦涛深入哨卡、国门、牧户和中外商品交易市场,了解基层实际情况。在听取市委的工作汇报后,胡锦涛指出,二连要根据边境开放城市的特点,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符合二连实际的发展思路,要在边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在内联上求发展。要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环境上、工作作风上、工作效率上再造优势。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好,真正把二连建成经济繁荣,高度文明的城市。)

8、习近平总书记在锡林郭勒盟调研考察

2014年1月2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自治区政府主席巴特尔陪同下到锡盟调研考察。期间,先后到锡林浩特市楚古兰街道爱民社区察看社区卫生服务站,了解社区党组织关心困难群众工作和节日期间市场供应情况,习近平还到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看望81岁牧民玛吉格,同牧民一起参加冬季那达慕,祝福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在视察期间反复强调,要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把内蒙古建成祖国北疆安全稳定的屏障。习近平在毛登牧场饲草产业基地时强调,要加快传统畜牧业向现代化畜牧业转变步伐,探索一些好办法,帮助农牧民更多分享产业利润效益,真正同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形成利益共同体。

9、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回信,信中说:

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队员们:

你们好!从来信中,我很高兴地看到了乌兰牧骑的成长与进步,感受到了你们对事业的那份热爱,对党和人民的那份深情。

乌兰牧骑是全国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第一支乌兰牧骑就诞生在你们的家乡。60年来,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迎风雪、冒寒暑,长期在戈壁、草原上辗转跋涉,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

乌兰牧骑的长盛不衰表明,人民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人民。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10、党和国家领导人听取锡盟委的专题汇报

1957年10月,在中共八届三中全会上,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全体中央委员,听取时任中共锡盟委副书记厚和所作的《党的民族政策在牧区的伟大胜利》的专题汇报。这是锡察草原各族人民用千里草原人畜两旺的丰硕果实向党中央汇报。 

11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赞誉内蒙古为“模范自治区”。

(链接:周恩来支持侄女周秉建扎根草原。周秉建是周恩来的侄女,出生于1953年。1968年8月7日起她插队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伊和高勒公社新宝力格大队和西乌珠穆沁旗吉林高勒公社阿拉坦图大队,曾任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团支部书记,公社党委委员,自治区团委委员、常委。遵从伯父周恩来教诲,扎根内蒙古。在周家六兄妹中,秉建最小,排行小六。总理非常关心这个最小的侄女。电影《周恩来》中有一个感人的镜头,久卧病床的总理,微睁双眼,连续叫着“小六,小六……”,总理心中一直惦记着远在内蒙大草原的周秉建。

1968年,15岁的周秉建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报名到内蒙牧区插队。行前,秉建去向伯伯和七妈告别。他们十分高兴,伯伯叮嘱她,一定要注意和尊重那里的风俗习惯,要多想些困难,想得太简单了,遇到困难就容易动摇。插队后,她当了一名普通牧民,住进蒙古包,学蒙古话,穿蒙古袍,干牧业活儿,融入了牧民之中。插队时期,她吃了很多苦,也经受了刻骨铭心的锻炼。

周秉建在牧区经常给伯伯七妈写信,信中除了汇报自己的劳动、生活,也会谈到当地的政治运动情况。这些信,总理都在百忙中看过,而回信一般由七妈完成。周秉建不知道,伯伯居然从她的信中发现并纠正了内蒙古“文革”运动中一个重大问题。当时,受“极左”思潮影响,内蒙到处都在“揪内人党”,许多老党员、老干部被“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甚至迫害至死。秉建所在的生产队的一个领导就说:“队里只有三家是红的,其他牧户都是反革命的内人党,他们的小娃娃也是内人党分子。”这儿坏人怎么成了大多数,秉建觉得不能理解,在给伯伯七妈的信中就提到了此事。后来,周总理在一次会上就批评到:“我从一个在牧区插队的女知青那里得知,内蒙挖内人党都挖到蒙古包、挖到羊群里去了。”总理还把情况反映给毛主席,使这一错误得到制止。消息一层层传开,基层群众很是鼓舞,人们都传说“问题反映上去是有明白人给中央写信了”。有人认为是周秉建写的,可她傻呼呼的,一点也不知道那个写信人是自己。多年后,七妈提起这件事来,说“当时你伯伯就是最先从你的信中得知此情况的。可按他的处境,也只能起到一点遏制作用。”

回到牧区后,周秉建经过踏踏实实的劳动,入了党,后来又被选为大队党支部副书记。1975年,身患癌症的周总理已经住进了医院。但当伯伯得知秉建有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想法时,在病床上与秉建通了电话,鼓励秉建学好蒙古语文。周秉建清楚地记得,1972年,她回到北京探望伯父,伯父认真地和她谈起了婚姻问题:“你能不能找个蒙古族青年呀?过去王昭君不就是做了蒙古族人的媳妇了吗,蒙古族小伙子是很不错的。”

周秉建记住了伯父的这番话,也是天赐良缘,后来她遇到了蒙古族青年拉苏荣,与他结为夫妻,周秉建说,应该说伯父对我讲的那番话有很深的意义,他是为了民族之间的大团结。)

12、朱鎔基视察锡盟生态建设

锡林郭勒盟多伦县地处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据2000年卫星遥感调查显示,全县风蚀、水蚀、沙化面积336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9.2%,其中严重沙化面积140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7%。三条大沙带分布在县内中北部地区,沙丘起伏,连绵不断。全县118万亩耕地全部严重风蚀沙化,有50%的耕地弃荒无法耕种,有林地面积54万亩,森林覆盖率仅为6.4%,是国家重点贫困县之一。恶劣的生态环境不仅制约着全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严重威胁着京津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2000年5月12日~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鎔基,在内蒙古党委书记刘明祖等陪同下,亲临锡盟多伦县、正蓝旗、太仆寺旗考察防沙治沙工作。朱鎔基说,“西部大开发内蒙古是重点,防沙治沙工作锡林郭勒盟是试点”。在多伦县,朱鎔基视察了南沙口飞播造林种草封育区、砧子山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治理情况,就防沙治沙工作,建设京北生态绿色屏障做出“ 治沙止漠,刻不容缓;绿色屏障,势在必建”的重要指示。国家有关部门于2000年6月紧急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

在前所未有的生态困境中,锡林郭勒盟通过实施“围封转移”“一转双赢”“两转双赢”等战略,推行“休牧、禁牧、轮牧”制度,采取压减牲畜规模、退耕还林还草、生态移民等综合措施,草原生态环境总体退化恶化趋势得到遏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锡林郭勒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着力实施一系列保护治理措施,探索走出草原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生态环境持续恢复改善,取得显著成效。统计显示,2011年—2018年,锡林郭勒盟平均草原植被盖度为44.19%、高度为26.37厘米、产草量为59.89公斤/亩,较多年平均值分别提高了3.84个百分点、0.54厘米、20.31公斤/亩,多年生牧草种类明显增加,优质牧草比重逐年上升,群落结构趋于优化,重现了沃野千里的生态美景。

13、温家宝视察慰问锡盟灾区各族干部群众

2011年 1月1-2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锡林郭勒盟牧区看望各族干部群众,向他们致以新年的问候和祝福。他冒着摄氏零下25度左右的严寒,深入被白雪覆盖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腹地,走访牧民家庭,到超市了解商品供应和物价情况,到社区看望慰问困难群众,到老年公寓食堂、宿舍和活动室里看望老人,祝福他们健康长寿、安度晚年。

   (链接:2000年12月31日~2001年1月2日,锡林郭勒盟境内遭受在隆冬季节有气象记录以来罕见的特大沙尘暴、雪暴袭击。其中,7个旗县市发生夹带沙尘暴的雪暴,4个旗发生沙尘暴。这次天气过程造成锡盟部分地区交通、通信、供电中断。全盟共有100个苏木镇(场)、286个嘎查交通受阻,43个苏木供电中断,27个苏木通信中断。走失102人,其中27人冻死,走散丢失牲畜30万头(只),其中死亡15.66万头(只),直接经济损失1.12亿元,间接经济损失3亿多元。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锡盟的灾情。1月19日~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温家宝受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的委托,在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政府代主席乌云其木格等自治区领导及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陪同下,深入锡盟灾情严重的西乌珠穆沁旗、阿巴嘎旗、锡林浩特市等地,察看灾情,指导抗灾,慰问受灾群众。

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的深情关怀和有力支援,给灾区人民巨大鼓舞。全盟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在较短时间内夺取了抗灾斗争的彻底胜利。)

14、乌兰夫关心白音锡勒牧场的建设 

白音锡勒牧场隶属锡林浩特市,总面积3403平方公里,人口1.2万,可利用草场485万亩,耕地面积21万亩,其中有机耕地8万亩,是目前世界上温带草原原生植被保存最完整、草原类型最多、饲用植物最丰富、草原景观最为美丽的大草原。        

1950年,内蒙古农牧区爆发了大规模的牛瘟、炭疽等烈性传染病,当时的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急电中央,要求中央派遣技术人员,支援内蒙古扑灭疫情。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派北京华北农科所(农科院前身)专修科43名毕业生全部到内蒙古工作。

1950年10月1日,乌兰夫主席派阿民布和同志带领4名干部、8名工人,从2座蒙古包、1022头牲畜、3辆胶轮车和1台马拉四轮车白手起家,建起了全区农垦系统最早、畜牧业经营规模最大的国有农牧场——锡林郭勒种畜场(今白音锡勒牧场前身,汉译为富饶的丘陵),为全区农垦事业种畜基地建设拉开序幕。这是新中国第一个种畜场。

1958年7月3日上午,乌兰夫率第七次全区牧业工作会议代表,由锡盟委副书记厚和、种畜场副场长阿民布和陪同,前来沃村图儒分场——锡盟第一个机械化饲料基地参观访问。

乌兰夫与代表们在这里进行了座谈。他语重心长地讲:“我看种畜场可以有500万亩优良草牧场,建设好饲草料基地,可发展到20万头(只)牲畜,我们相信在你们努力下10年可以实现。”中午,乌兰夫与与会代表和职工一同吃了农场自产小麦和蔬菜做的饭菜,喝的白开水。随后冒着炎热的天气到田间考察,看到一行行茁壮的青玉米,乌兰夫问陪同人员:“长得很好,亩产多少?”农业技术员马福年介绍:“每亩可产青贮5000多斤,只是青贮时人力不足。”乌兰夫说:“要从机械化上找出路。在草原上养畜、养奶牛都要把打贮草和青贮玉米抓好。在查看三河牛群时,乌兰夫看到四号种公牛问道:“这头种公牛多重?”齐伯益介绍:“1160公斤,是国内最大最重的种牛,他的后代产奶都在3000公斤以上。”乌兰夫说:“很好!”。在母牛群旁,乌兰夫与老牧工李自新一见如故,握住他的手问道:“你好,身体好!”李自新回答:“很好”“您好”!“你认为这里养奶牛怎样,今年产犊怎样?”李自新回答:“这里很有发展,今年成活的牛犊比产犊母牛都多了!”乌兰夫问:“什么原因?”齐伯益在旁介绍道:“建设饲料基地后,饲草料得到充足保证,膘好、奶多,可以四季产犊、产奶,一头母牛四年能产五个犊。”乌兰夫笑道:“这就是建设饲料基地的好处,这就是方向。”下午4点多,乌兰夫在总场亲笔题词留念:“种畜场在各族职工团结奋斗、共同努力下取得很好的成绩,希望各族职工继续努力,把它建设成种畜基地、畜产品基地、机械化饲草料基地和培养农牧业人才基地。”

乌兰夫视察锡盟种畜场之后,场党委认真贯彻全面实施乌兰夫提出的“水、草、繁、改、管、防、舍、工”牧业八项基本措施,于1964年建成国务院核准的现代化草原畜牧综合试验研究中心,成为国家科委直接抓的全国十大样板之一,全国牧区唯一样板。

经过70多年的建设,以白音锡勒区域为代表的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协调理事会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被评为欧亚大陆典型草地类样板。1997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该保护区由自治区级晋升为国家级,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草地类自然保护区,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2014年10月,荣获国家农业部“中国美丽乡村”称号。

(链接:1987年8月,主持内蒙古自治区工作近2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干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周恩来总理曾经把内蒙古自治区誉为模范自治区。我想,这与其说是他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表扬,不如说是对内蒙古自治区的鞭策和期望。”

15、李大钊在多伦视察内蒙古特别民军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25年10月13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在张家口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内蒙古各盟旗约百余名代表出席。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冯玉祥国民军以及蒙古人民革命党均派代表出席。

大会结束后,在冯玉祥的支持和武装下,成立了内蒙古特别民军。由三个纵队组成,第一纵队司令乐景涛;第二纵队司令陈镜湖;第三纵队司令郑丕烈(后叛党)。

随后,陈镜湖率部开往多伦诺尔,驻扎在小营盘一带集训。期间,中共北方区委负责人李大钊曾亲自到多伦检阅了这支新生的武装组织,为陈镜湖开展工作指明方向。(关于李大钊到多伦指导工作这一段历史,诸多史籍记载并不明确,是因为当时的多伦诺尔由西北军控制,而距多伦只有几十公里的热河围场却由奉军掌握,驻扎在围场的奉军阚朝玺部对李大钊极为仇视,这种情况下,李大钊只能使用化名秘密前往多伦,也不能公开活动。)

历史昭示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各民族只有将本民族的前途命运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才能有发展的前景和希望;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风险挑战

未经黑暗,看不到光明的可贵;未经磨难,体会不到平等的意义。正是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当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的现实状况,催生了万众一心、风雨无阻的强大合力,扭转了民族命运“沉沦的螺旋”。正是中国共产党,让各族人民能够成为这片土地的主人而扬眉吐气,能够为自己的家园劳作而意气风发。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铸就辉煌。新时代新征程,前进路上并不平坦,甚至布满荆棘,唯有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促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才能创造美好未来;我们唯有不断巩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的良好氛围,才能披荆斩棘、乘风破浪,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上一条:草原记忆(三) 下一条: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