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本遵循

信息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3-10-13 浏览: 【字体大小: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最关键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用好这一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更好转化为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文化基因,也深刻阐明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还深刻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充分表明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文化自觉。

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根基和文化基础。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又浴火重生、生生不息,成为世界上唯一文明从未中断的民族,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必须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传承发展。

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革命文化在启蒙与救亡中孕育,在争取独立与解放中丰富成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为我们提供了破旧立新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动力,推动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走向社会繁荣与国家富强,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传承发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一脉相承,是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进一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升华发展出来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伟大实践的生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我们要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提供文化底蕴,要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秉持开放包容,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就是一部兼容并蓄、开放包容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和实生物、革故鼎新的创新史,内在蕴含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也为我们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伟大的中国智慧。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人类文明多彩多姿、多元并存,各种文明都是平等的,都是人类在生存发展中创造的,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只有深刻认识文明是多彩的、平等的、包容的,才能不断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实现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彼此借鉴、求同存异、和谐共生,使人类文明更加姹紫嫣红、欣欣向荣。人类文明延续至今,每一种文明都有其历史合理性,都有其时代进步性,都有着独特的优势。“不同”“多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更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一种文明发展终有其局限,只有做到兼容并蓄,开放学习借鉴其他文明的有益成果,才能更好实现自身的发展。

开放包容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中华文明一经形成,就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能够在开放中吸收异质文明、在包容中消化异质文明、在多元融会中更新自身,而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就深深植根于中华文明传承的土壤中。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得益于中华文化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这样的文化自信而不狭隘排外,才能有容乃大,不断在文化传播、交流、互动中得以发展、得以进步。

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俱进,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我们就能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坚持守正创新,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理论创新必须讲新话,但不能丢了老祖宗,数典忘祖就等于割断了魂脉和根脉,最终会犯失去魂脉和根脉的颠覆性错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深入挖掘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激扬中华文明新活力,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坚持守正创新的前提是守正,就是要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守“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守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动摇不得。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立党立国、兴党兴国之本不动摇,就必须立足本国实际,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停步,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们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对中华5000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从而巩固和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坚持守正创新的要求是创新,就是要创造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拓宽理论视野,以海纳百川的开放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汲取优秀思想文化资源来创新和发展党的理论,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不断深化认识,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文化创新和文化自觉,返本开新,从而永葆中华文明创新的力量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七个着力”上下功夫,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坚守好魂脉和根脉,做到返本开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切实担负起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