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世界遗产 > 世界遗产文章

元上都“申遗”始末:独具特色、举世无双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16-07-13 浏览: 【字体大小:

元上都“申遗”始末:独具特色、举世无双

元上都大安阁遗址出土的龙纹角柱

  元上都申列“世界文化遗产”始末

  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召开。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了各国代表的一致认可,经大会表决,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元上都遗址成为我国第30项世界文化遗产。

  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对元大都还比较熟悉,因为它是北京城的前身。元上都在哪里?元上都遗址为什么能够荣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元上都在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中,曾经具有怎样的独特地位?发挥过哪些伟大的历史文化作用?对于我们今天的继往开来又有哪些借鉴作用?为此,记者电话采访了内蒙古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王大方、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永志、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翟禹。

  元代都城独具特色

  王大方现为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处处长,研究方向为中国蒙古学、北方民族文物考古等。身为元上都申遗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王大方全程参与组织实施了申遗工作,说起申遗成功的那一刻,他依然显得十分激动。他说:我国政府对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非常重视,派遣由文化部、外交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自治区文化厅组成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大会。内蒙古也派出了自治区政府代表团出席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我见证了那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在世界遗产大会上,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得到了各国代表的一致认可,经大会表决,将中国元上都遗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全场热烈鼓掌,我们兴奋地欢呼……

  元上都为什么能够荣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王大方介绍说,我理解,最主要的因素是元上都作为文物考古遗址,以草原景观环境为背景,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殊的历史地位。可以说,它独具特色、举世无双。

  早在13世纪至14世纪,世界上出现了一个横跨欧亚大陆、最强大的国家――蒙元帝国。元上都作为元朝建立的第一个都城,在当时的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极大地沟通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并且与影响和改变世界文明进程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以及人类文明成果密切相关,被称为“具有突出的自然与人文景观环境特色的考古遗址”。这座伟大古城虽然在战火中焚毁,但是,作为不朽的文化遗存,它今天依然是古代草原都城中保存最为完好、能够充分展示草原都城风貌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

  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所在地是著名的“金莲川草原”。蒙古语称元上都为“兆乃曼苏默”,意为“108座寺庙”。

  金莲川草原一带水草丰美,历史上曾是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古代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12世纪,金世宗完颜雍命名此地为“金莲川”。125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驻帐金莲川,建立了金莲川幕府。1256年,忽必烈命刘秉忠择地兴筑新城;1259年,新城建成,城市背靠龙岗山,南邻滦河,放眼一望是广阔无垠的大草原,气势恢宏,命名为“开平”城。1260年,忽必烈在这里召开忽里台大会,登上大汗位,并且依照中原王朝旧制,建元中统,把开平升为府,置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1263年,忽必烈正式诏令开平府为上都,同年迁都燕京元大都。

  王大方说,一个国家,两座都城,这是元代所独有。由此开始了元朝的两都巡幸制度,元上都正式成为元代诸帝避暑与处理政务的夏都。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夏都与沙皇的夏宫还是有区别的,夏宫类似行宫,比如清代的承德避暑山庄。元上都则不失都城的功能。

  两都巡幸制度的出现并非偶然。这种制度适应了当时的朝廷既要管理草原又要管理中原,还要管理多民族事务的需要,也顺应了蒙古民俗的传统,便于元朝皇帝与蒙古各部宗王的联系,而且符合游牧民族设置冬营盘与夏营盘的传统习惯。

  上都兴衰历经沧桑

  王大方说,从1263年起,元世祖忽必烈开始巡行元上都。他每年2月从元大都(今北京)启程赶赴上都,8月底返回,形成定制。元代皇帝每年有半年以上时间在上都避暑游猎,同时处理军国大事,随同皇帝巡行的文武百官继续辅佐皇帝议办朝政,因而在上都专门建有各中央机构的分支机构,比如中书省上都分省、御史台上都分台、翰林国史院上都分院等。由于元上都“控引西北,东际辽海,南面而临制天下,形势尤重于大都”,所以,元代的11位皇帝中,元世祖、元成宗、武宗、天顺帝、文宗、顺帝六位皇帝都是在上都登基的,由此可见朝廷对元上都的重视。

  上都兴衰,尽显历史沧桑。在元代,元上都是沟通漠南、漠北,连接东方、西方的重要桥梁与纽带。作为夏都,每年皇帝驻夏时,前来朝觐的各国使节、王公贵族、百官及护卫将士云集上都,毡车如雨、牛马如云。元上都吸引着来自欧亚大陆诸国的使者、商人、传教士、旅行家纷至沓来,其中又以马可・波罗最为著名。元上都可以说是当时一座把草原文明、东方文明、欧洲文明汇聚于一地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会。

  元上都是元朝的两都之一,也是元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忽必烈以建设元上都为发端,建立元朝,奠定了统一全中国的政治基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三百多年的政治割据局面,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空前的大统一。漠北岭北行省的设立,三路宣慰司对青藏高原的统辖,中国的疆域得到了大规模的扩展。《元史・地理志》记载:“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有元一代,其疆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从而一举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所以说,元上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由盛而衰、由乱到治,历史总是循着它自己的规律行进。

  1358年农历十二月,红巾起义军攻陷上都,焚烧宫殿,掠得玉玺、仪仗、珠宝等,七日后撤离,从此,元上都逐渐衰落。

  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同年7月,元顺帝从大都逃往上都。1369年8月,明朝大将常遇春、徐达率领的中路大军攻克元上都。上都伴随着元朝失去中原汉地政权而逐渐废弃,蒙古民族退回草原游牧生活,开启了北元时代。

  1396年,明朝在元上都正式设开平卫指挥使司,然后大力经营,加强屯守,并修缮城垣。明成祖以后,明朝防卫内撤,1430年,开平卫移至长城以内的独石口,改为隶属万全都指挥使司,元上都至此彻底废弃。

  16世纪初期,蒙古达延汗重新统一蒙古各部,将蒙古各部划分为六个万户,元上都地区属于应绍卜万户的封地,为“云需府”管辖。

  清初,蒙古右翼诸部的察哈尔部在这里驻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元上都遗址得到国家的有效保护和管理。1964年,元上都遗址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上都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王大方说,元上都申遗成功,使得元上都遗址以世界遗产的身份再展历史文化风采,重获“新生”。

  见证中西文化交流

  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助理研究员翟禹,主要研究方向是蒙古史、遗产保护。他是申遗文本编制撰写组成员之一。他说,申遗是漫长而艰辛的,从1996年立项到今年成功,历时16年……撰写文本,最紧张时平均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他认为,元上都遗址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尽的“史书”,它在历史文化上的贡献太多太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元上都遗址地处蒙古高原南端的大兴安岭、燕山山脉与草原结合地带,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正是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元上都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成为多元文化的交流辐辏之地。在元上都,中原的瓷器在此汇集中转,西方的宗教、伊斯兰教在元上都设有教堂,罗马教皇的使者、意大利的马可・波罗在元上都觐见过忽必烈,当时的元上都是欧亚大陆东端最为繁华的国际性大都会。元上都是沟通欧亚大陆的桥梁。元朝的建立,开通了欧、亚、非三洲之间的交通,以元上都为中心,元朝与四大汗国之间的频繁往来,带动了欧亚大陆之间经济联系与文化交流。使中国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由欧亚大陆各种民族、语言和宗教共存的多元文化现象,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推到一个更为广阔的中西交流的层次。元朝的驿路最为主要的“帖里干道”与“木怜道”都以元上都为重要起点,向西北方延伸辐射,成为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大通道。

  这种大交流是非常广泛的。元上都是蒙元时期丝绸之路的起点。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前,东西方世界的交流从来没有像蒙元时期那样广泛、密切。我国“四大发明”之中的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以及元代创制的火铳(最早的火炮)等,就是在这一时期传播到欧洲的,西亚、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宗教、艺术、医药学等也传到了中国。1342年,罗马教皇专使马黎诺里(Marignolli)使团抵达上都,元顺帝接见。使团所献礼物中有一匹骏马获得元朝君臣的赞赏,这就是“拂郎国贡天马”,成为14世纪中西交流史上的大事。

  马可・波罗描述的“梦幻花园”

  1271年11月,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他的父亲、叔父,从家乡启程,于1275年5月到达元上都。此后,他们留居中国17年,1295年回到威尼斯……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第一次把中国上都介绍给欧洲人,让欧洲人产生了对上都的羡慕。这部书也成为欧洲人了解东方世界的重要读物。

  马可・波罗在书中对上都城的各种景象作了详尽而充满诗意的描述,比如写城内宫殿:“内有一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工巧之极……草原中尚有别一宫殿,纯以竹茎结之,内涂以金,装饰颇为工巧。宫顶之茎,上涂以漆,涂之甚密,雨水不能腐之。茎粗三掌,长十或十五掌,逐节断之。此宫盖用此种竹茎结成。此宫建筑之善,结成或拆卸,为时甚短,可以完全拆成散片,运之他所,惟汗所命。给成时则用丝绳二百余系之。”

  翟禹说,根据书中描述的情景,我们推断这座用竹茎制成的宫殿应为建于西内的棕榈殿(失剌斡耳朵)。此外,他还对上都城内的寺院、各种奇花异草进行了描述,并记载了蒙古皇帝在上都城内的各种节庆礼仪、祭祀等活动。

  《马可・波罗游记》扩大了欧洲人对东方世界的认识,并在15世纪激起西方航海家对东方的向往,进而推动了欧洲人由海路来东方的探险活动。几百年来,随着《马可・波罗游记》的广泛传播,上都的英文译名“Xanadu”在欧美等国知者甚多。

  1797年,英国诗人柯勒律治阅读《马可・波罗游记》后,在心神向往中写下著名诗篇《忽必烈汗》。这首诗一经发表,便盛极一时,引起欧美人士对上都的向往。这座由宫殿、草原、森林、溪流构成的梦境中的上都,名字叫Xanadu,在《韦伯英语大辞典》中被单独列为词条。欧洲的天文学家还用它命名土星的第六颗卫星。几百年来,Xanadu这个名字已成为欧美人士用来形容神秘魅力的地方,有宛如仙境的意思。

  由于西方旅行家和文人们的描绘,使元上都进一步具有了“梦幻花园”的美好形象,在诗歌、小说、戏剧领域以及天文、建筑、音乐、色彩、植物等的命名上,获得广泛运用和传播,并表现出持续的文化艺术影响力。

  元上都承载重大事件

  在元上都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包括元朝宣布成立、元伐南宋、颁行《授时历》、创立影响至今的行省制度,等等。其中著名的重大事件有:

  其一,元朝向全国发行纸币

  纸币最早出现在我国唐代,当时称“飞钱”,宋代称“交子”,金代称“交钞”。1260年3月,忽必烈决定在上都向全国发行纸币,7月,发行“中统元宝交钞”。此后,受到元流通纸币影响的波斯、印度、日本等国,也陆续开始发行纸币,促进了世界货币的变革。

  其二,佛道大辩论

  由于忽必烈对宗教兼收并蓄的政策,使元上都成为当时世界的宗教中心,中国传统信仰的佛、道、儒三教,在此交融。在上都城内,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地位是平等的。宗教建筑除道观、佛寺之外,还有回回寺、十字寺等。蒙哥汗时期,大蒙古国内佛教与道教之间的竞争,矛盾日趋激烈,蒙古王室不得不出面调停佛、道二教的争端。1255年,在哈喇和林举行了佛、道二教第一次辩论会,佛教占了上风。1258年,蒙哥汗委托忽必烈在开平召集佛、道二教代表计数百人,进行第二次辩论。藏传佛教在八思巴的激辩下,战胜道教,忽必烈判定佛胜道败,佛教获得蒙古统治者的推崇。忽必烈在上都即位后,封藏传佛教萨迦派高僧八思巴为“大元帝师”,命他在上都建立寺院。自此,藏传佛教在整个中国,包括漠北的哈喇和林都获得广泛传播,产生了显著影响。

  其三,南坡之变

  南坡,又叫南坡店,是距离上都最近的一个驿站。元朝皇帝往返于大都和上都之间,上都留守司的官员,都要在南坡店迎送,即“南坡迎送”之礼。1323年八月初五,元英宗硕德八剌由上都返回大都时,于当日驻扎在南坡,当晚英宗遭到暗杀。这是发生在元上都地区的重大政变,史称“南坡之变”。皇位继承,一直是元朝中后期政治史上十分突出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从1307年元成宗去世,到1333年元惠宗妥欢帖睦尔即位,短短二十四年间,九位皇帝的即位几乎都充满了惨烈的争斗。

  文化遗存光彩依旧

  陈永志研究员是蒙古族,历史学博士、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出版专著有《内蒙古出土瓦当》、《内蒙古集宁路古城遗址出土瓷器》、《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孝子传辑录》等多部,撰写《羊群庙元代石雕像装饰考》、《蒙元时期的牌符》等学术论文50余篇。他介绍说,元上都遗址的考古调查与研究工作,最早始于20世纪30年代,1973年,内蒙古大学历史系考古工作者对元上都遗址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调查与测绘。2008年至2011年,根据元上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总体要求,我们文物考古研究所完整地测绘了元上都城址及相关建筑遗迹,对城址的关厢地带、大龙光华严寺、乾元寺等建筑基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同时考古发掘了明德门、御天门、大安阁、穆清阁等重要建筑基址。

  他说,元上都的文化遗存非常丰富,是一座文化的宝藏,令后人敬仰。我只能简单地举例介绍,请读者以一斑窥全豹吧。

  元上都遗址分为城址与墓葬区两大部分。其中城址由宫城、皇城、外城和关厢四大部分组成。宫城呈长方形,东西宽570米,南北长620米,现存城墙高约5米。宫城内的主要建筑大安阁、穆清阁、水晶殿、香殿、宣文阁、仁春阁等建筑遗迹清晰可辨。皇城呈正方形,每边长1400米,墙体残高约6米,建有高大的角楼。乾元寺、大龙光华严寺、孔庙和道观等宗教建筑分布其中。外城为正方形,每墙皆长2220米。现存高约5米。外城北部是皇家园林,称为“北苑”,当时这里有“高榆矮柳,金莲紫菊”,是皇家豢养珍禽异兽、培植奇花异草和举行小型射猎活动场所,著名的“棕毛殿”就建在这里,也是举行大型宴会“诈马宴”的所在。西部是“西苑”,内有忽必烈汗所建的行宫,是皇帝的避暑地区。

  元上都现存有13个城门。其中宫城分别为东、西、南“丁”字三街相对的东华门、西华门和御天门,元诗“东华、西华南御天,三门相对凤池连”即指的是这三个城门。

  明德门为元上都城的前门,与御道相连,也是由上都到大都驿路的起点,非常重要。元诗“明德门千万骑过”、“偶因试马小盘桓,明德门前御道宽”就是这一场景的真实写照。御天门为皇城南门,文武百官在此听宣候旨,皇帝政令也多由此发出,元诗“御天门前百官多”、“御天门前闻诏书”描写的就是御天门的盛况。大安阁是元上都宫城内最为重要的宫殿建筑,始建于1266年,其作用相当于紫禁城内的太和殿,元朝皇帝重要的政治活动在此举行,有五位皇帝在大安阁登基,马可・波罗在此觐见忽必烈皇帝。穆清阁主要是元朝皇帝赏景宴飨娱乐的地方,也称“太平楼”,是元上都城址中保存最好、最完整的元代早期建筑基址。

  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在元上都城址西北外侧还保存一处完整的防洪设施,这就是著名的铁幡竿渠。它由郭守敬于大德二年(1298年)实地勘察设计……目前堤身与沟渠仍然保存完好,全长6千米,堤身用褐色黏土夯筑、外用石砌。每当雨季来临,洪水暴发,铁幡竿渠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谈到出土珍贵文物,陈永志介绍说,由于元上都遗址地处草原,元末废弃之后未经人为大规模扰动,地下文物埋藏异常丰富。目前出土的文物主要有建筑构件、石雕制品、瓷器、陶器、钱币、金银器等。建筑构件主要有柱础、魑首、鸱吻、瓦当等,石雕制品主要有大理石盘龙纹石柱、石雕人像、龟趺、石棺等,瓷器主要有青花盏、青瓷、钧窑碗钵、白釉褐花罐、黑釉碗、黑釉梅瓶、绿彩香炉等,金银器有金戒指、金耳环、银镯、铜钗等,钱币有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大观通宝、“天下太平”春钱等,这些文物做工非常精美,其中多有国家一级、二级文物。它们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彰显元上都遗址的突出普遍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

  元上都古城规模之大、保存之完整、出土文物之丰富世所罕见,是中国乃至世界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也是中华文明献给世界的历史文化奇葩。记者 肖秋生

上一条:返回列表 下一条:上都 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