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的一份纲领性文献。深入学习领会和全面贯彻落实这次全会精神,必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进而深度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
绪论:从“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看重大意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全会闭幕后召开的新闻发布会明确指出:“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全会主题,抓住了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意义十分重大。”[1]这次会议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科学谋划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央全会。
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及其包含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是中国共产党人锚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P18)这一中心任务、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动力的重大举措,无疑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从全面深化改革切入,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行动指南,必定在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历史性影响。
学术界已分别从政治、历史、理论、实践等多重角度阐释过这次全会的重大意义。笔者认为,深入理解这次全会的主题及其重大意义,必须原原本本研读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论述以及会议公报和《决定》内容。习近平指出,在主持全会文件起草过程中,“大家一致认为,党中央决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彰显了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强决心和强烈使命担当,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再宣示,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3]
这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蕴含在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决定》共15个部分、60条,习近平在对《决定》稿作说明时,划分了《决定》的“三大板块”,第一部分为第一板块,是“总论”;第二至第十四部分为第二板块,是“分论”,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改革;第十五部分为第三板块,主要讲党对改革的领导及其相关内容。
在《决定》第一板块即“总论”中,明确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在讲到重大意义时,《决定》第一条从四个方面指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召开的几个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和开新篇、开新局作用:一是,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1]――这就对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做了明确定位;二是,明确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1]――这就深刻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这两次重要的党的三中全会的划时代意义;三是,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基本建立,许多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总体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任务,实现到党成立一百周年时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取得明显成效的目标,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这就讲清楚了新时代改革的基本特征;四是,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并断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在改革开放中不断推进的,也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1]
《决定》中的这些深刻论述,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开辟事业广阔前景等角度,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深刻揭示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及其深刻内涵。这些内容作为“总论”的第一条,是管总的,也是我们深入理解三中全会精神和读懂三中全会《决定》的切入点或总引领。以此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大体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一是里程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谱写了里程碑意义的新篇章;二是继续“涉深水”,在充分认识到我们以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前进道路上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三是继续“啃骨头”,当前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中还有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必须敢于碰硬;四是强化破困局,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里程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导继续谱写新时代的新篇章
这次全会全面贯彻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把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的主要目标任务,特别是把“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的目标任务和总体思路集成化、具体化,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在一系列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系统化、完善化。同时也进一步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思路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思考和实践经验,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从而把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有关改革的理论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全会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三中全会。
既然是里程碑,就必定开创了新局面和谱写了新篇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坚定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锚定“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P178)的改革总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坚定步伐,不断开创新局面、谱写新篇章。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无论“续篇”还是“新篇”,都形象地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不断推进深化改革的决策过程和实践进程。
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纵深来深入观察有关改革开放以来的系列“划时代”篇章。在以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着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特别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上,从党和国家改革的历史进程上看,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有几个重要的时代性节点。
首先,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它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个以“改革开放”为时代标志的历史时期和一个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事业主题的伟大事业,就是从这时候开启的。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现代化建设事业,始终以改革开放的姿态不断前进。这一历史进程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中国共产党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用的关键一招,就是改革开放。
其次,2013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专门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重大决定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工作机制、推进方式和时间表、路线图,具有划时代意义,进一步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新局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果,谱写了这种划时代篇章。
第三,2024年7月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也必定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在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P18)这一中心任务后,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又一次开启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毫无疑问,它将谱写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章,这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实践成果的总结,是“续篇”;又描绘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在全面深化改革方面的总目标和战略重点及新图景,是“新篇”。这个“新篇”,肯定具有里程碑意义。
从历史和未来双重角度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这个“新篇”,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的延续和拓展,更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战略部署的深化,是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使命担当回应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所指出的“重点领域改革还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这一问题而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这次全会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总部署、总动员,必将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继续“涉深水”:进一步认清我们面对的风险挑战
常怀远虑、居安思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特质和思想品格。在充分认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重大意义,充分肯定我们以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前提下,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面临的风险挑战。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对《决定》作说明时,特别提到了“这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迫切需要”[3]的问题。他明确指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前进道路上必然会遇到各种矛盾和风险挑战。特别是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3]
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系统性改革举措针对的突出问题和“难啃的硬骨头”看,我们当前所面临的国内矛盾、改革任务以及国际环境,都与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
1. 国内矛盾和改革任务更加艰巨复杂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一开始就清醒地指出,我们“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并明确提出,“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防范化解”国内“重点领域风险”,“有效应对外部风险挑战”。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中也特别强调“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问题,并就建立各领域各方面的“风险防控机制”“风险分散机制”“风险管控体系”等,提出明确要求。
应该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历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一直在与各种风险挑战作斗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我们也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新的风险挑战。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更加纷繁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机遇和挑战并存。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日益增长,也推动我们必须迎难而上、艰苦奋斗,持续不断地把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
那么,我们面对的风险挑战主要来自哪里?从总体上说,我们主要面临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自然界等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这一点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已清楚地说明。报告指出,我们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2](P5)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我们还会遇到一些现代化建设领域的特殊性重大风险挑战。比如,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在迈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超大规模的人口,既能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超大规模市场,也带来一系列难题和挑战。中国光是解决十四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还有这么多人的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哪一项涉及的人群都是天文数字。中国解决好了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问题,就是对世界和人类的巨大贡献。
再比如,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走共同富裕道路,首先就会面临财富分配方面的风险和挑战。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是各国都面对的重大问题,一旦分配不合理,就会出现风险挑战。习近平指出:“过去我们是低收入水平下的平均主义,改革开放后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同时收入差距也逐步拉大,一些财富不当聚集给经济社会健康运行带来了风险挑战。”[4](P574)如果那样,就背离了走向共同富裕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上面讲的这些风险挑战,恰恰说明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以往所提的全面深化改革有着很大的不同。这在《决定》中用“三个更加注重”反映了出来:“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1]就是说,这种不同在于进一步提出了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要着重突破的重点难点,进一步提出了扎实推进改革和取得实实在在效果的要求。
随着我国改革进一步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风险挑战也显现复杂多变的态势,零敲碎打式的调整和碎片化的修补解决不了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面临的困境,必须要有一个更具系统化、全面化的总体设计,并据此实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正如习近平指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者,就是要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就需要有管总的目标,也要回答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结果这个问题。”[5](P58)从这个意义让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为了进一步全面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行稳致远。
2. 中国面临的国际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陡增
学习领会和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还要紧密结合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形势来深化认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深度展开和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也更加严峻复杂,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陡增。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面临来自国际上的风险挑战也越来越多。
比如,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依存度越来越高,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党中央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是针对我们面临的国内矛盾和突出问题,也是应对我们面临的国际复杂矛盾和突出问题。因此,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特别强调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并专门用一个部分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规定,明确指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1]《决定》在每一个板块都提出了相关的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
又比如,我们说“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就要有安全环境做保障。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地区冲突越演越烈,少数国家从政客到精英、从文化界到企业界、从民间到军事人员,显现一种违背历史潮流的逆流、暗流,非理性屡见不鲜,不安全、不确定因素陡增,与世界人民求和平求发展的愿望背道而驰;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也使我国发展与安全形势进入风险易发期,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因此,《决定》专门用一个部分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作出规定,明确提出:“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强化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完善重点领域安全保障体系和重要专项协调指挥体系。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推进国家安全科技赋能。”[1]《决定》还在“建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评估和应对机制”“构建科技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和应对体系”“筑牢有效防控系统性风险的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
再比如,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出于自身目的,对中国实施全方位遏制、打压和围堵,极尽曲解、抹黑、诬蔑中国之能事。少数国家为了一己私利,对中国不惜搞“脱钩断链”、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等一系列小动作,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抬头。归结到一点,就是试图阻碍或迟滞中国的发展。必须看到,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已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当代世界各国的命运,也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联系在一起。任何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或搞“小院高墙”都是短视的,也是绝对行不通的;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做法都会被历史所淘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是任何逆流都阻拦不了的。为此,《决定》在结尾部分进一步明确,要“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要“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1]
在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中国始终面临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这些外部环境的复杂变化和不确定性特征,既给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当然,也带来了难得的动力和机遇。党中央决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以风险挑战为问题导向的,也必定会在应对风险挑战中不断深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险挑战,中国对内深化改革和对外扩大开放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定力始终如一。越是面对逆流风浪,我们越要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加大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的力度,促进国际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目标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继续“啃骨头”: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破困局
看待和对待风险挑战的态度,决定我们破局解困的思路。上面说到的一系列风险挑战,既给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国内改革的难度甚至有可能转化为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中难啃的“硬骨头”,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机遇和进一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动力。如何破局?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1. 以不断深化改革的方法育新机、开新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就是紧扣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解题的。解题的方向,就是进一步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些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包括: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持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等等。
每个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中都有需要进一步解决的突出矛盾,比如: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关键是要更好地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方面,重点是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方面,根本是要让教育、科技、人才真正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比如:在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方面,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在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体系方面,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并加大改革力度;在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方面,必须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真正调动起全党抓改革促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等等。
这些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也包含着我们要啃的“硬骨头”。这些“硬骨头”,就反映了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和人民群众反映的强烈问题,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正如《决定》中指出的:“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1]
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看,我们党领导人民一路走来都面临困局,也都是通过不断深化改革的办法来不断破难题开新局的。我们从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主题这一线索,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一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作出把全党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伟大决策,进一步提出“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强国”的奋斗目标,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充分激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6](P155)由此拉开了改革开放大幕,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迈出追赶时代的历史步伐。
从那以后,党的历届三中全会都聚焦改革主题,研究讨论深化改革的重大问题,推出一个个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三中全会”也由此被赋予了包含“重大改革主题”的特殊内涵。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1984年10月),聚焦经济体制改革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阐明了加快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了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
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1988年9月),聚焦治理整顿、深化改革问题,原则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等文件。提出把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上来。会议要求,在多方面的综合改革中,应当特别注重深化企业改革,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中,要特别强调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的纪律,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年10月),聚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原则系统化、具体化,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强调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项开创性的伟大事业。全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1998年10月),聚焦农村改革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进入新世纪后的头十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强调必须长期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会议要求“推进农村小康建设,加大扶贫攻坚力度”。[7](P570)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2003年10月),聚焦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强调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加快的国际环境,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要通过加快推进改革,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2008年10月),聚焦推进农村改革发展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包括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等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2013年11月),聚焦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继20年前我们党在十四届三中全会上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8](P554)后,进一步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2018年2月),聚焦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问题。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决定》和《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全会提出,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场深刻变革。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保障。还提出: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是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实现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的必然要求;治理好我们这样的大国,要理顺中央和地方职责关系,更好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进一步强调要“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9](P274)
这次召开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聚焦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问题,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这次全会延续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以深化改革应对挑战、开创新局的传统,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明确改革所聚焦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毫无疑问,这是又一次谱新篇、开新局的“三中全会”。
以不断深化改革作为党的三中全会的主要议题,这既是我们党解题破局的坚定意志和睿智决策的反映,也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党的一种传统和破解实践难题的重要方法。这个传统和破题方法,既反映了实践探索的客观要求,也反映了党的决定、决策和施政方针的内在要求。正如习近平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三中全会研究什么议题、作出什么决定、采取什么举措、释放什么信号,是人们判断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施政方针和工作重点的重要依据。”[2](P157)
在党的历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要决定、重大决策的推动下,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也在稳步推进。由此,改革开放也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
2. 破局的“关键一招”也是“持久一招”
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及其产生的实践推动作用可以看出,正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不移地以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断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关键一招”,就是我们的“破局之招”。
早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就在提出并阐述“关键一招”问题时,就从“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2](P158)意义上作过明确解读,他指出:“正是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着力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2](P158)这就深刻指出了“关键一招”的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我们在决定中国命运和实现伟大目标上坚持使用这个“关键一招”,以此破解我们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发展难题;另一方面,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在充分利用这个“关键一招”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只有不断突破、不断前进才是我们的出路,因此,“关键一招”也是“持久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从“关键一招”和“持久一招”这两个方面来全面深刻体会我们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功经验,就可以清楚地知道,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通过改革开放来着力解决中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这就是我们成功的秘诀和取胜的法宝。由此,我们也才能进一步全面理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有关“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从而全面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和《决定》部署,把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推向纵深,推动破解那些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障碍和结构性矛盾,解决那些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运用好这个“关键一招”和“持久一招”,必将在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也必将把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大大推向前进。
结语: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务求实效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特别是把《决定》涉及的300多项改革举措真正落地,关键在于抓落实,取得实效。抓好落实,关键要把握好三个根本点:第一,要把学习贯彻这次全会精神同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结合和贯通起来,以科学的指导思想特别是其中包含的世界观、方法论来推动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第二,要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过程的领导,这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第三,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各项改革任务的落实,抓落实就要防止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特别是要务求实效。有关抓落实和求实效,需要我们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视角发力。
1. 从国内视角发力,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的最后一条,着重提出了“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1]的问题,并特别强调“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1]这一条紧紧呼应了《决定》“总论”一开始就讲的“三个更加注重”,落脚在“更加注重讲求实效”。
讲求实效,就必须求真务实,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干事创业的历史进程中,历来主张“说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收实效”,强调要在“务求实效上下功夫”。在这里我们提倡的“钉钉子精神”,其本质内涵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扎实推进改革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仅进一步弘扬了我们党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精神,而且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坚韧和执着,持续推动建立了一系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良性互动机制,目的就是要真正打通思想认识、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上的堵点。只有求真、务实、深钉,才能真正取得改革实效。
讲求实效,就必须解决问题,要把认识过程中的问题导向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导向。注重实效,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真正解决现实问题。我们说的问题导向,强调的最终目的是要取得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习近平深刻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2](P161)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我们通过改革已经建立的制度也需要不断完善并随着实践不断发展。过去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但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新出现的问题仍然需要通过改革的办法来进一步解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把认识过程中的问题导向,随时转化为实际工作中的效果导向,随时回答和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问题只是我们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实效才是我们做好工作的落脚点。
讲求实效,就必须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真正让老百姓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实绩实效的最终检验标准,就是人民群众的满意度。而人民群众对改革的效果满意不满意、赞同不赞同,关键是看是否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他们急难愁盼的问题。只有改革真正顺应人民期待、惠及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实践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实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样的改革才更有实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就是老百姓时时关心和期盼的问题,这样的改革才有真正的实效。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强调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就突出地反映在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上,所有改革举措都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以人民为主体的改革立场。这样的改革思路和导向,有利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作为改革参与者、推动者、建设者的作用,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凝聚起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洪流。
概而言之,“讲求实效”从国内视角出发,就是要写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文章,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2. 从国际视角发力,就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来都不是自己关起门来搞的,更不是只从自身利益出发考虑问题的。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更加强调致力于促进人类共同进步,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更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毫无疑问首先要坚定地捍卫自身发展权利,但同时也坚定地与各方共享发展红利,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因此,中国始终坚定地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不仅要实现自身发展,而且要促进世界共同繁荣,最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中国强调的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特别强调的是团结奋斗。我们需要团结的不仅仅是国内的力量,还需要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广聚天下英才,把支持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反对或敌视我们的人搞得少少的。我们党在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一百多年艰难而光辉的历程中,越是面临国内外敌对势力围堵、打压,就越是注重团结海内外各界人士,形成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和磅礴力量,共同推进人类进步事业。在历史上,我们党团结和争取的许多国际人士,也曾经对中国及中国共产党没有多少认识或者充满了误会,甚至被诬蔑、谣言所左右过。但他们中的许多人,一旦走进中国、走近中国共产党的队伍,通过亲身感受和深入交流,全面了解到这支队伍及其领导的事业发展壮大的历程后,就完全改变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从事的事业的认识,以至对中国发展的前途命运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判断。这些人,后来自觉地成为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国故事的写作者、讲述者、传播人、推广人。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成为主动帮助我们突破困局的关键人物。
总之,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人士,甚至不放弃那些反对过我们的人士,调动起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就一定能够形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能量。有了这样的磅礴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体人民和国际友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一定会前景光明。
注释:
[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1).
[2]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3]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24-07-22(1).
[4]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5] 习近平.论坚持人民当家作主[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6]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9]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作者:杨明伟,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研究员。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