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将中共党史党建学科设置为一级学科,对高校党史党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面对党史党建学科如何定位、如何更好地坚守党史党建阵地、加强党史党建学科科研队伍建设、提高学科教学科研水平等问题,应从把握好党史党建学科工作及研究内容、做好学科建设的协调统筹、把握好党史与党建学科的相互关系、科学设置党史党建学科的课程和加强教材编写、准确把握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前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科学适用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加强党务实践、加强党政部门与高校的联系和合作等方面综合考虑,全面发力,以更好加强高校的党史党建设学科建设。
[关键词] 党史党建学科;党的建设;学科建设
长期以来,高校的党史党建学科,无论在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中,还是在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高校党史党建学科如何定位、如何发展,特别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次调整变化完善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坚守党史党建阵地、维系党史党建队伍、提高教学科研水平,一直是高校相关学科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史党建工作,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加强党史工作和新时代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升格确定为一级学科对高校党史党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不仅使党史党建学科以及相关工作的人才队伍能够更加稳定地连续生成和发展,而且大大增强了全国党史党建工作的队伍和力量,有利于党史党建工作以更大规模在更大范围展开。
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已是需要及时研究的问题,也是许多高校非常关心的问题。现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和研究心得,汇总提出以下十个方面的建议,供高校在党史党建学科建设中作参考。
一、全面把握党史党建工作及研究的基本内容
高校对党史党建学科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教学和科研上,对学科内容的理解相对窄。就党史而言,主要集中在写史讲史上。但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下发以来,党史工作的范围已经大大拓宽。党史学科虽然不同于党史工作,但也要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党史工作和党史学科的内容和范围,避免落后于形势和任务。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习近平强调:“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这是党史工作必须遵循的党性原则,也是每一个党史工作者应该履行的政治责任”。[1]
关于党的历史的主要内容,《意见》中明确概括:“党的历史,是党领导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历史;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是党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发展壮大的历史。”[2](P785)简要概括就是奋斗史、探索史、自身建设史这“三个史”。
有人把其中的探索史解读为理论探索史,这是不准确的。因为所谓探索,并不仅仅是理论探索,整体上是道路探索,其首先是实践探索,并相应地进行理论探索。所谓探索,是包括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在内的整个探索,如果把探索史解读为理论探索史,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误导社会。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还有些专家和领导进一步把党史概括为: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这几个史其实都是从上边说的“三个史”中推演扩展开来的,基本的内容还是这“三个史”。
随着对党史内涵和作用认识的深化,党史工作的内容也有了极大的扩展。《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党史工作六个方面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化党史研究,准确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二是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三是扩大党史宣传,普及党史知识;四是搞好党史纪念活动,深化党史事件和人物研究;五是抓紧党史资料征编,妥善保存党的历史财富;六是加强党史遗址保护,搞好纪念场馆建设。[2](P788-792)
其中的每一个方面,都大大超出了传统的党史教学和科研的范围。很多事情是以往高校党史学科没有做过的,甚至是不太了解和不太熟悉的。如第一个党史研究方面,“组织编写出版中央和地方党史基本著作,逐步编纂出版编年史、专门史等其他党史著作”,[2](P789)这是高校在一定程度上参与的,但“积极开展服务大局、贴近现实的资政专题研究,为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提供咨询服务”,[2](P789)对高校来说就不太熟悉了。现在高校已经加强智库建设,这种资政研究就值得重视了。
后面几个方面的任务包含了更多新的内容和工作。如第二个方面是党史学习教育方面,要求“在全党广泛深入系统开展党史学习活动”,[2](P789)“组织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学习党的历史”,[2](P790)“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学习培训,使他们掌握基本党史知识”。[2](P790)其中涉及党校等的有:“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要把党史作为重要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党史教研部门和党史教研基地,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强、专业水平高的党史师资队伍。”[2](P789-790)涉及学校的有:“把党史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积极发挥高等学校作为党史教育、研究、宣传重要阵地作用。重视开设党史专业,整合相关教研力量,加强党史学科建设。把党的历史作为中国近代史公共理论课的学科支撑和人文社会科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组织编写适合领导干部、党员、群众、大中小学生等不同对象阅读的党史教材和读物。”[2](P790)
第三个是党史宣传方面,“宣传部门要统筹组织多种形式的党史宣传工作。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要加强党史宣传,普及党史知识。”[2](P790)“出版部门要精心组织党史作品出版发行。”[2](P790)“文化、广电部门要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2](P790)“办好党史专业类报刊。”[2](P791)“高度重视互联网在党史宣传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党史网站,加强网络管理”。[2](P791)“推动党史教育进基层”。[2](P791)
第四个是党史纪念活动方面,要求“切实做好重要节庆日、纪念日和重要党史事件纪念工作。”[2](P791)“办好已故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诞辰纪念活动。”[2](P791)“有重点地搞好各地重要党史事件和人物纪念活动。”[2](P791)
第五个是党史资料征编方面,“要积极开展党史资料征集、保护、编纂工作”,[2](P792)“抓紧征集领导干部及社会人士个人留存的党史资料。”[2](P792)“组织撰写反映党的历史的回忆录,注意征集口述史资料,按照有关规定做好收藏和出版工作。”[2](P792)“加强党史资料保护利用工作。”[2](P792)“抓紧改善党史资料保管、利用、展示条件”。[2](P792)“提高党史资料工作电子化、网络化水平。”[2](P792)
第六个是党史遗址保护方面,要求“组织开展党史遗址普查,重点摸清革命遗址底数,同时注重调查党史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P792)“切实保护重要党史遗址,切实保护革命烈士纪念设施,针对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抢救措施。”[2](P792)“统筹建设党史纪念场馆,将其作为党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P792)“注意征集党史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现代手段妥善留存、整理和开发、利用、传播。”[2](P792)“把党史遗址保护利用和开展红色旅游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红色旅游质量和水平,运用党史资源促进革命老区建设。”[2](P793)
这些内容和规定,说明了党史工作的范围非常广泛。近些年来,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已经看到了这种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史学习、教育、宣传的规模空前,所以,高校党史学科建设也应该大大拓宽眼界,拓展学科建设的范围和内容。高校党史学科的教师,都应该阅读和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史工作的意见》这一重要文件,了解有关精神和规定。高校的党史教学和科研,应该适应党史工作的新形势,特别是要学习习近平关于党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及时跟上党史工作的步伐。要吸收党史工作的最新成果,积极参与全局性的党史工作,发挥在这些工作中的作用。探索和采用更多更新的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和融合到各种形式的党史活动和党史工作中。要努力使党史学科建设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性、广泛性和多样性。
至于党建学科建设,现实性更强,同样有这方面的变化和要求。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展示出“全面”的特点,要求全面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每次党代会报告、多次中央全会的议题、中央印发的许多文件,都不断地对党的建设提出要求。不了解党中央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这些精神,就不可能搞好党建学科建设。过去,高校党建学科比较薄弱,开设的相关课程很少,教学和科研的内容也不系统。所以,更要适应新形势,全面把握党建学科的基本内容,从多方面丰富和扩展党建教学和科研的范围,推进党建学科的系统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及时做好高校党史党建学科的统筹协调工作
将党史党建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之后,许多高校积极性大增,对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更加重视,而且迅速采取了很多举措,有的高校建立了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或研究院,着力加强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建设。这是好事,但由此也提出了需要及时加强统筹协调的问题。
高校的党史党建学科,原来基本上都设立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里面。成为一级学科之后,要不要从马克思主义学院里面分出来,成为一个马上就要回答的现实问题。原则上,各个高校可以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作出选择。有些高校,在党史党建学科上有历史基础,力量比较强,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整体力量也比较强,如果分设,有助于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也不会影响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和科研,这类学校作出分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但事实上,多数高校党史党建学科的力量并不强,师资不够,甚至有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还没有达标,在这种状态下分设,就有很多困难。勉强分开,就会使原本不强的力量更加薄弱。
目前,有的高校采取了一个单位两块牌子的办法,即在原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基础上,加挂中共党史党建学院或研究院的牌子,酌情配置了一些专职人员,实体还是合一的。对这一问题,有些同志已有所分析,提出了一些重要意见。各个高校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获知利弊,结合自己的实际作出恰当的选择,不要随便跟风、赶时髦。教育行政部门在尊重学校自主权的前提下,可以及时地交流情况和经验,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
党史党建学科设置为一级学科后,其下的二级学科应该包含哪一些?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这些二级学科与原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里面的二级学科是什么关系?有没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里面分出来?这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性问题。这些问题不一定能马上得出最终答案,可以由各个高校先行研究和实验,在实际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特别是在组织不同层面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共识。也可以按照已经统一的意见进行实践,以后再逐步调整。
与此相应,党史党建学科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是什么?这需要抓紧研究和统筹协调。原先高校给党史课程的学习内容和课时是比较少的,有的甚至没有。成为一级学科后,必然要增加教学内容和课时。而且,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进行教学的内容应该有哪些区分,在各校探索的基础上,应该逐步形成一些基本的规范。
高校的党史党建学科的教材建设也应提上日程。经中央批准、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先后编写的《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二卷,《中国共产党的一百年》,有关部门分别编写的《中国共产党简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都是权威的党史基本著作。但如果直接将其作为高校教材不一定合适,因为高校教材的篇幅、内容、深度、繁简、语言等,都要尽量贴近学生和教学实际。所以,还需要尽快组织编写适合高校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用的党史教材。除了主干课程的教材外,还需要编写与之配套的相关教材和学习材料,比如断代史和专门史的教材。
在党建学科的教材建设方面,中央组织部曾组织编写过适合干部学习的读本,在党校系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适合高校使用的党建教材还相对缺少。这是一个短板,迫切需要加快组织编写。
教材建设政治性很强,主要应由教育部统筹组织。在新形势下,显然需要重新编写。这就需要组织力量,有序推进,及时满足高校党史教学的需要。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参加审核过大量教材,觉得统有统的必要和好处,但也不能统得太死。改革开放初期,政治经济学教材就有不同的本子,其他教材也有不同的本子。党史党建教材是否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本子?这比其他教材要难很多,但可否一试?不同本子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但各自可以有不同的风格和侧重点,相互之间也可以有比较。当然,最终都要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来审核,这就可以避免发生政治上、史实上、观点上的差错。如果不成功,也算是试过了,说明此路不通,也是积累经验的过程。
高校的党史党建教学,特别是党史党建研究如何有序推进,各高校可以有自己的方向、规划、计划,但总体上要不要有一定的规划?原来的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研究室,现在的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每五年都要制定一个规划,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和大局工作需要,与国家的五年规划相适应,对未来五年党史和文献工作的基本任务、目标、项目、举措、进度等作出统筹安排。高校的党史党建研究和党史党建教学需要发挥各校自己的积极性,但也不能完全放任自流。最好能由教育部会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等,制定具有指导性的五年规划,对高校的党史党建教学和科研的方向、重点、进程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简单一点,也可以由教育部的党史党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来负责制定,发挥指导作用。
三、辩证把握党史与党建学科的核心内容和相互关系
党史党建学科的核心内容,就是党史和党建。因此,党史党建学科首先要处理好党史与党建的关系。党史与党建,本质上不仅是相通的,而且是统一的。
从党史方面来说,党史是党建的基础。党的历史包含党的建设的内容,按“三个史”划分,党的自身建设是党的历史的一条重要线索。党的建设本身也是历史,如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史、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史等,它们是党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无论党史还是党建学科,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必须学习和掌握党史。党史是党史党建学科的核心内容和主干课程之一。党史专业的教研人员必须精通党史,这是毋庸置疑的。从事党建教学和科研的人员也只有学习党史、掌握党史、熟悉党史,才能使党建的教学和科研具有扎实的基础。从教学的效果来说,如果没有党史基础,不善于从党史中寻找规律、求解答案,不善于从党史中挖掘和使用生动案例、鲜活故事,就不大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从党建方面来说,它所解决的是党史主体即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它既有很强的实践性,又有很强的理论性。它需要在实践活动、历史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分析和抽象,总结和推演出党的建设很多具有规律性的原则和原理,并构成系统的党建学或党建理论。党的建设需要以党的历史为基础,但主要还是理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党史基础上的理论,也是党的历史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抽象。如果说党史更具有历史学特性的话,那党建则更具有理论学科的特性。
党的建设是因为直接指导现实的,所以更要立足现实、关注现实、研究现实、回答现实。党建专业方向要以对党的历史的研究为基础,但更要及时学习和跟上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部署和要求,及时领会和掌握党中央关于党的建设的方针和政策,及时跟踪和研究党建工作的进展和问题,及时把实践经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并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指导学生学会把党建理论转化运用于实际党务工作。党建专业方向要更多地对现实进行考察分析,更多地总结现实经验,更多地回答现实问题;更多地进行实践基础上的理论思考,更多地加强党建理论的建设。如果说党史本身有很强的现实性的话,党的建设更具有现实性,或具有更强的现实性。
所以,党史与党建,大致来说一个是史,一个是论。史是基础,论是抽象。史论结合,辩证统一。在史学上,一般讲论从史出,但党建却还要更多地从当今实际出,现实的党建又随时转化为历史,成为党史新的延续。所以无论哪个角度,党史党建都是紧密联系、高度统一、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
有的高校学者还提出,党史党建学科是否应该包含党的领导?是否要把党的领导提升为与党史和党建两者并列的又一个学科?这是值得研究的新问题。以往,无论从实际工作还是学科内容来说,党的领导都归属于党的建设之中,是党的建设的一部分。以往历次党代会的报告,都把党的领导放在党的建设这一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强调党的领导,不仅强调全面全面从严治党,而且要求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党的十九大对党章的修改,将党的十二大以来党章中一直存在的一句话“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思想和组织的领导”修改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还增写了毛泽东20世纪60年代说过的话:“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3](P55)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增加了一句话“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4](P20)
这样,党史党建学科的核心内容就不仅包括党史和党建,而且包含了党的领导。突出了党的领导,就要相应地增加党的领导方面教学和科研的内容,说明为什么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怎样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以什么样的方式实行领导,怎样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等等。课程需要增加,教材也要从零开始组织编写。
四、科学设置党史党建学科的课程和教材
党史党建学科原来所设置的课程和使用的教材,大都依托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或依托于政治学、历史学课程,课程和教材都是有限的。中共党史党建学成为一级学科以后,必然需要扩大课程设置的范围,增加多门教材。
党史党建学科研究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党建,现实性和政治性都非常强。所以,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从开设的课程来说,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以外,还应该开设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党建理论发展史等。
党史和党建两个专业方向都要学党史。党史专业学的理应多一点,党建专业学的可以适当少一点。学习党史,首先应该是通史,即完整地学习和讲授中国共产党100多年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党史党建两个专业的差别,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和培养要求,适当地学习党的断代史、专门史或专题史,如党的组织建设史、党的宣传工作史、党的统战工作史、党的纪检工作史、党的反腐败斗争史等。党建学科还应该侧重加强党建理论的研究和学习。首先需要设置完整的中共党建学概论,系统地阐述中国共产党关于党和党的建设的基本范畴、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要求。要设置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史、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史、中国共产党党建思想史。还要系统地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党章、党规,并通过党章学或党规学的学习,掌握党章党规的理论逻辑和理论框架。还可以设置和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党章史、中国共产党制度史,等等。
党史和党建两个专业都要学习和研究党的文献,如三个历史决议,从党的文献中认识党、认识党所走过的道路、认识党建思想的发展和变化。熟悉党的文献是做好党史工作和党建工作的重要基础,对党的文献越熟悉,对党史党建的认识和研究也会越深入。所以党史党建学科的教师应该尽可能阅读和熟悉已经公布的大量党的文献,学生也要选读一些重要文献,并学会如何研究文献。
为适应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需要,在党的领导学方面,既需要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解读党的领导,也需要从宪法和法律的角度来界定党的领导的法理基础和实施方式。可以设置党的领导概论课程,还可适当开设中国政治制度、党和国家领导体制、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建设等课程。
党史党建学科还要拓展视野,充分关注和研究国际大背景,注意开展适当的比较研究、比较教学,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中国是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中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与世界历史的走向密切相关,与国际环境中的复杂博弈有关,与帝国主义的侵略有关,与文明的碰撞和冲突有关,与时代主题的演化有关。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更有着非常丰富和复杂的国际背景。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成长和发展,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许多问题和事件,都与这样的大背景密切相关。离开了这种大背景,不了解这种大背景,中国共产党的很多问题就说不清,也理解不了、解释不了。所以,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必须置于广阔和复杂的国际大环境之中,高度重视对于不同时期国际背景、国际问题的学习和研究。党史党建学科必须开设国际共运史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课程,适当开设世界历史课程、苏联共产党历史课程、共产国际与中国关系课程等。
为了夯实党建学科的理论基础,特别是党的领导的理论原理,还需要适当学习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学习政党政治理论。适当地开展比较研究,如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的比较研究、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的比较研究、比较政治学研究、世界政党比较研究等。
教学实际中,要根据党史和党建不同专业方向的特点,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培养要求,形成适当的课程组合。根据课程的设置,高校应该及时编写出适合高校培养要求和学生学习特点的党史党建和党的领导的教材。
五、准确把握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前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理论在创新,学科建设也要与时俱进。怎么“进”?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准确把握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前沿,及时了解党史党建研究的学术动态。高校一般是很重视了解学术前沿和学术动态的。但党史党建学科怎么了解和掌握这些动态和前沿性的成果,却很有讲究。
我们经常看到发表的一些关于党史研究动态和成果的综述,从中可以经常吸收到其中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学习到对一些党史事件和人物作出最新最权威的表述和评价。但其中缺少很多重要的文献和信息来源:一是缺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人讲话中包含的党史信息;二是缺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包括此前的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集体和个人出版的著作里大量关于党史的新观点、新材料、新提法、新结论;三是缺大报大刊发表的有关党史的文章内容;四是缺中央和地方党史和文献部门编纂的地方党史著作、论文集、会议资料集;五是缺中央和省区市党史部门主办的多种党史报刊发表的文章。这几类材料往往被认为不是学术研究、学术成果而被弃置一旁。
被遗漏的材料其实是最能反映党史工作和党史研究进展的材料。如果没有这些,或缺少对这些材料的分析研究和发掘,就根本不可能知道党史工作、党史研究的主要进展和成果。写出来的综述,就好像描述了一座房子上的几块砖头,却几乎看不见整座房子的全貌。这主要是由于现在的很多学者过度依赖知网,搜罗动态都要从知网里找,知网没有,自己文章的综述里就没有,这必然就会有大量的重要材料被遗漏。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上面所列举的几类材料不是学术成果,不值得去关注和查阅。另外,这也与党史部门工作的性质和特点有关。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党史和文献工作部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但这些成果只有少量以学者个人名义发表,多数研究都只形成结论、作出新的表述,而不是以公开发表的论文的形式作详尽的论证,因而,搞综述的同志当然就不会去阅读这些著作并从中搜寻有哪些进展和变化了。
如果不知道党史和文献部门取得的新成果,高校的党史教学和科研就不可能与时俱进跟上党中央的新认识、新结论、新要求,也不可能走在学术研究的前沿。因此,高校党史党建学科必须大幅度转变掌握党史党建发展前沿和学术动态的角度、路径和方法;更多地关注和研究下列几方面的材料,写综述的同志更应该好好研究这些材料:
第一,习近平关于党史和党史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涉及党史的文件,以往中央领导同志涉及党史问题的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论述、讲话和文件,既是政治也是学术,要善于解读。
第二,中央党史和文献部门以及省区市出版的各种党史和文献基本著作、各种类型的大事记、年鉴,以及涉及人物的传记、回忆录等。通过比较、鉴别,获知其中的新成果。相比中央党史和文献部门一些权威专家所撰写的著作,有的省区市出版的作品更有内涵、更为鲜活,更能反映学术研究的成果。
第三,纪念重大党史事件和党史人物形成的文献资料。在这些活动中,中央领导人的讲话往往是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最新最权威的评价。其中的某些用语、概括往往富有深意。围绕纪念活动发表的大事记、文章,召开的研讨会、座谈会,汇编的论文、讲话、发言集,更包含了大量学术成果的信息。
第四,中央大报大刊发表的涉及党史的文章。这些文章当然具有很强的政治性,但也因此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其中会包含很多学术观点和学术成果。这些文章能在大报大刊发表,至少反映了对于很多党史问题的主流观点。可以当作某种重要的学术进展来看待,也可以直接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之一。
第五,中央和地方党史和文献部门主办、主管的党史刊物,都是学术界公认的权威杂志。还有地方的多种党史杂志,往往提供了很多新的历史事实,可以为教学科研所用,至少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线索。
党建专业方向的发展前沿和学术成果与党史有所不同。党建方面的前沿成果,既表现在党代会和中央全会的文件里,表现在中央和中央有关部门的各种文件里,也表现在各种媒体、各种刊物发表的文章里,还表现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中,表现在各种类型党组织的探索创新中。获知这些前沿成果的途径是很多的。
六、加强党史党建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党史党建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是党史党建的重要力量和工作队伍,随着中共党史党建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这支队伍的需要量大增,迎来了增强、发展的大好机遇。
现有的党史党建师资队伍,总体上数量不够,质量欠缺,因此急需补充、提升。许多高校的救急之策是在本校内部调整,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其他几个专业、人文社会科学的其他学科等抽调人员。还有的,从其他院校吸引人才,也有从党校、党史部门引进人才。但根本之策,还是要提高现有教学和科研人员的水平。要制定规划,采取措施,通过若干年的努力,较快地提高有关教学和科研人员的政治素质、学术水平、教学能力。
现有的党史党建教学和科研队伍中,有的经过了长期磨练,水平很高,能力很强,但也有很多基础不扎实。有的是从别的专业岗位转过来的,对党史党建不很熟悉。特别是现在高校的学术评价和学术导向,比较多地集中于看专著、看核心期刊的论文。因此,有些学者在某一个点上或某一个领域取得突出成果,但对党史党建的整个内涵还不是很通。高校的主要任务是教学,所以还应该在“通”字上多下一点功夫。基础是通,拔尖是专。
我主张对高校的党史党建师资队伍加强培训,通过不同方式、在不同层面,组织或要求教研人员通过培训或自学,系统阅读党史党建的基本文件、基本著作,系统学习三个历史决议及其由来,系统学习党史党建相关课程和教材,夯实从事党史党建教学科研的基础。要在系统性上下功夫,补齐短板,夯实基础,普遍提升,从中拔尖。
由于高校长期未招收党史党建学科的本科生,所以毕业的硕士生、博士生大量地存在偏科、基础不扎实的现象。把他们补充进党史党建学科的时候,应该注意既要扬长又要补短,尽早夯实政治、专业和学术基础。要首先解决“通”的问题,帮助他们系统学习党和国家关于党史党建的文件,学习党史党建方面基本著作、重要文献等。
七、选定本校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特色和重点
党史党建学科的框架体系和基本内容是统一的,高校的党史党建教学内容也是统一的,所以各个高校都要做好基础性的全面的党史党建教学和科研工作,这是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对学生负责。
但作为科学研究来说,无论党史还是党建,都有大量的课题需要研究,每一个高校都要打好基础,但想在多个领域都取得领先地位是非常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每个高校都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基础、不同的人才队伍,也已经各自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所以在加强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新阶段,可以进一步分析自己学校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不足,慎重选择和确定自己学校发展的主攻方向和主要特色。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特色,整个高校系统的党史党建学科才能百花齐放、五彩缤纷。
比如,在党史学科方面,在整体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基础上,可以把某个时期、阶段的党史研究作为发展的侧重点,也可以抓住某一个领域或专题加强研究,如可以侧重于经济建设史、侧重于制度建设史、侧重于统一战线史、侧重于党的建设史,等等。
还可以选择加强人物研究,争取在某些人物的研究上取得突出成绩。中央和省级党史部门任务繁重,除了领袖人物和某些特殊人物外,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对众多的人物进行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因此,高校的学者们就可以发挥作用。特别是党史重要人物的家乡,更要关注这些人物,利用地方资源,把这些人物的研究搞深一些、搞细一些,成为这些人物研究的权威,还可以将这些资源和成果转化运用到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文化和旅游建设中去。
党建方面也是如此。根据不同情况,可以选择党建基本理论,可以选择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史,可以选择党章党规,可以选择纪检监察,可以选择反腐败斗争,可以选择党际关系,等等。
选定了特色和方向,就可以围绕特色和方向配置力量,确定课题,撰写专著,发表论文,召开学术交流会议,尽快在某个方面脱颖而出,取得优势和领先地位。
八、制定本校党史党建学科发展的规划
制定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把中国式现代化一步步推向前进。党史党建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及时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规划。在目前条件下,制定一个符合自己学校实际的发展规划,是各个高校党史党建学科建设最基础的综合性工作。
这样的规划,最好是组织党史党建学科的全体教职人员通过深入讨论、科学论证、反复权衡后加以制定。规划应该全面分析本单位的特点、传统、长处和不足,确定学科建设的总体布局,确定本单位党史党建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基本特色、主攻方向;确定学生培养和教学的总体要求、提升举措、促进方式;确定科研的主要项目,争取在哪些问题上有所突破,争取申报哪些国家项目和省部级项目,争取出版哪些专著或者丛书,举办什么规模的研讨会,等等。
规划要有适当的保证措施,确定一定的激励机制,着力调动所有教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规划要有明确的时间节点和任务要求,以确保一步一个脚印,年年有目标,年年有检查,年年有总结,年年有要求,年年有进步,使规划落到实处。
规划要处理好单位、团队与个人的关系。原则上是大规划、小自由。就是说,规划是整个单位学科建设的规划,应是在集中全体教职人员意愿和智慧的基础上制定的,因此必须通过所有人的共同努力来加以实现。在此前提下,不同团队和个人也可以有一定的自由,可以在单位集体的规划和主攻方向上作出自己的选择,根据自己的兴趣、基础和特点在某个领域和方向上作出自己的成绩。不同的团队和个人从不同的侧面向着整体的目标前进,就会形成学科建设的合力,使学科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
有没有这样的规划,效果会很不一样。有的单位缺乏组织和协调,除了布置教学任务外,对教研人员的科研基本上采取无为而治甚至放任自流的态度,这样的方式并不是肯定不会出成绩,但其合力显然是不强的。如果在充分激发个人积极性、创造性的基础上,通过制定规划适当地加以引导、组织和协调,取得成果的概率应该会更高。
九、把党务实践放在学科建设的重要位置
党史和党建都是政治性、现实性很强的学科。党史工作和党史研究的根本任务是资政育人。党建研究的目的是更好地加强党的建设、推进全面全面从严治党、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党史党建专业毕业的学生,一般会有不少的人从事各级党务工作。
所以高校的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应该特别注重党的事业、党的建设的实际。作为高校,注重学术研究,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有些学者往往喜欢钻进象牙塔中,做一些咬文嚼字的工作,不了解现实,也不关心现实。这对某些学科来说也许可以理解,但对于党史特别是党建学科来说,就不合适了。如果党史专家不知道我们历届的党代会何时召开,什么背景召开,如果党建专家不知道党章作了哪些修改,如果学党建学科的学生不知道党的基层组织怎样活动,那这样的党史党建学科教学和科研就太脱离实际了。
党史党建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有一部分学生成长为教学和科研人员,成为政策研究人员。其中学党史的,可以补充进党史工作和党史研究单位。但会有一定数量的毕业生进入党务系统,从事机关的、基层的、各个不同单位的党务工作。这样的培养目标和就业去向,决定了学生不仅要懂理论,更要懂实际,党史党建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要熟悉党史、掌握党的建设的理论,而且要熟悉党章、党规、党务,知道党的建设有哪些规定和制度。不仅要懂,还要会干,知道党委工作怎么做、支部工作怎么做。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应是既能说又会写,还会实际操作。作为检验的标准,如果分配到某个单位,很快就能适应工作需要承担起某些工作任务来,这样的毕业生就比较管用了。
所以,党史党建的学科建设,特别是党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应该把党建实践、党务实践放在重要的地位上。课程设置要安排一定的党务实际,如设置党章党规课程、设置党务工作课程,甚至设置群众工作课程。教师应该熟悉党务实际。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实际,随时把握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措施、新方式。教学方式要注重调查研究,教师要带领学生参与党务实践,承担一定的党务工作任务。还可以安排学生到一些党委或支部实习,实际从事党的工作。如果有可能,可以有少量高校试招党务专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各级党务的实际工作者。
十、加强党政部门与高校在党史党建方面的联系和合作
《意见》指出:“加强党史部门与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史志、档案、文博等系统党史工作者的联系协作。重视发挥离退休老同志关心和参与党史工作的积极性。探索进行党史信息员队伍和党史联络组、宣讲团建设。”[2](P795)按照这一要求,各级各地部门在加强与高校党史党建学科联系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如有的党史研究部门邀请高校的党史教学和科研人员召开会议,向他们传达中央有关党史工作的要求和精神,传达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有关会议或文件的精神,使他们及时了解党史工作的部署、进展和关注的问题,从而促进高校的党史教学和科研。有的地方党史部门很注意发挥高校党史教学和科研人员的作用,邀请他们承担一些课题调研和著作的写作任务。实践证明,这样的联系和合作对双方都很有益处。
党史和文献部门熟悉党中央关于党史和文献工作的部署和要求,积累比较多、研究比较深、水平比较高,熟悉党中央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意见和口径,能比较好地把握政治方向,保证党史文献工作和党史文献研究的准确性和权威性,能抓住党史和文献研究的重点和方向,逐步把党史和文献的研究推向深入。但是党史部门的人员数量有限、任务比较繁重,很难对全部问题展开深入持久的研究,而且党史部门的人才也不是很丰富,近年来也遇到青黄不接的问题,有影响的党史大家较少。高校系统的党史党建学科人才虽然也不是很多,但中共党史党建学升格为一级学科后,高校的这支队伍迅速扩大,而且还新增了一定数量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所以可以大大扩展党史党建研究的范围,加强党史党建薄弱环节的建设。还可适当地参与和承担党史党建部门的某些任务。加强与党史党建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可以更快更多地得到党史党建工作和党史党建研究的信息,提升高校党史党建教学和科研的水平。
同时,高校党史党建学科应加强与纪检、组织、宣传、统战等有关部门的联系,可以直接得到准确有力的指导。这些部门的一些研究任务、调研项目和课题也时常会交给高校的一些专家来承担。通过这样一些方式,高校的党史党建教学和科研可以更加贴近现实,也可以更好地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发挥作用。
所以,高校的党史党建学科应该积极主动地加强与有关党史党建部门的联系,积极主动地参与党委政府的一些工作。党史党建的教学科研人员也要积极主动地承担一些调研、写作任务,积极主动地参加有关的研讨会,善于走向社会、参与实践,共同推动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不断前进。
注释:
[1] 全国党史工作会议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0- 07-22(1).
[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3]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
[4]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李忠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原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来源:思想理论教育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