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实践指向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4-04-11 浏览: 【字体大小: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对文化问题的关注,深层的根源在于对自身、群体、国家、民族,乃至整个人类前途命运的自觉关切和深刻反思,以及把握好自身前途命运的积极努力。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水平和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厚的文化情怀,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必须深入研究和科学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重大意义和实践指向,形成高度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背景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应历史之变、解时代之问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要深入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刻意涵,必须深刻把握该重要思想所形成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境遇。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境遇下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提出新需求。文化对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文化生活的需求逐步上升,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随之凸显。放眼世界,当前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一个主要困境,就是无法遏制资本贪婪的本性,无法解决物质主义膨胀、精神贫乏等痼疾,导致信仰缺失。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中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启蒙倒退为神话,理性走向了其反面,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难以克服的社会整合危机和精神文化危机。以西方现代化进程为镜鉴,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加深,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加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国的文化建设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多元文化样态相互碰撞,文化交流加深。与此同时,全球文化呈现竞争态势,文化帝国主义、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主义和文化渗透现象明显,所谓的“文明冲突论”“中国威胁论”思潮暗流汹涌,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变得更加迫切。这些全球性的文化问题凸显出新时代加强文化建设、构建文化主体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的兴起与挑战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网络媒介和网络文化对传统主流文化产生了更加广泛而深刻的冲击,加之世纪疫情的影响,当前文化的呈现形态和传播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革。这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提出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必须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文化关乎国本、国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更加凸显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怀有清醒的历史自觉与深刻的现实关切。他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文化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是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

对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明体达用、融通生成、综合创新,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形成的内在理论逻辑。

以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为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作出科学揭示,对文化在人类社会历史中产生、发展和发挥作用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深刻分析,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意识形态的阶级根源和运行机制进行了系统阐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化”“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化”“无产阶级如何掌握和巩固文化领导权”等重要问题展开深入探索,由此形成了科学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魂脉之所在。

对中国共产党百余年文化建设经验的升华创新。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文化建设,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等不同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是对时代问题、实践要求的积极探索与回应,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结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文化底气与文化担当,与习近平文化思想一脉相承。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辉煌璀璨,涵养着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是维系整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思想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精髓、传世智慧和价值观念,凝铸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脉。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并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比如,坚持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的论断,蕴含着“革故鼎新”的智慧;“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浸润着“兼容并包、互养相成”的博大胸怀,等等。这些思想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学习和借鉴。列宁曾说过:“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各国人民在应对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客观矛盾中形成的知识和智慧结晶,为探索人类文化的发展规律,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课题、视角和材料,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还是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都离不开融通中外、贯通古今。”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学习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中华文化、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最新成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怎样建设文化”这一总问题,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新时代我们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此外,他强调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三个原则,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概括宣传思想工作“九个坚持”的规律性认识,并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时代方位、目标任务和实践要点,为新时代文化事业提供了思想引领,擘画了路线图和任务书。

代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书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篇章。它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运用于中国实践,形成了对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的创造性回答和科学认识。其中,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两个结合”、新的文化使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掌握网络文化中的舆论主导权、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等重要论述,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浓墨重彩的文化篇章,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标志着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近代以来,中国屡遭列强入侵,民族蒙辱、文明蒙尘。马克思说:“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从此,中国人民就从精神上由被动转为主动。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人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新时代的历史高度,明确提出“文化自信”概念,并阐发了一系列原创性思想。他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推进文化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为21世纪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就世界范围来看,许多文化事件,如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都曾发挥过重要的历史推动作用。21世纪以来,人类现代化进程整体推进,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较大改善,但人们精神家园的建设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文化矛盾、文明纷争不断,文化问题愈发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借用德国诗人诺瓦利斯的名言,现代的人们仍然急切地“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去寻找家园”。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的基本原则,呼吁世界各国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共同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为培育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指向

理论的创新不仅仅体现在词句的创新上,也不仅仅体现在逻辑的自洽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深刻的现实关切和实践指向,包含着以下四个基本维度。

以文化建设新成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亟需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支持,这无疑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新征程上,我们要以文化建设新成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发展,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提供精神支撑,在实践层面必须始终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等。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意识形态建设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坚持党的领导,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和实践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前进道路上,我们必须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是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铸魂工程,也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保持民族精神独立、挺起民族精神脊梁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和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化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等。这些重要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基本思路、工作要求和根本着力点。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促进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展现更加主动的精神面貌和文化担当。具体而言,需要不断推进“两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繁荣发展;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波澜壮阔的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不断培育和巩固文化主体性;加速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纪检监察学院)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4年4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