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型举国体制在保留原有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思想内核的基础上,立足新的时代背景,瞄准新的关键领域,以新的主体结构和新的技术支撑整合创新资源及要素,成为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组织实施方式和工作协同机制。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具有新的重要特征,主要是:在体制环境和资源配置方式上,从行政配置资源为主转变为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在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上,从注重目标实现转变为注重目标实现与注重效益并重;在组织运行和实施模式上,从政府内部协同转变为众多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在要素集成和创新生态上,从结构性集成转变为系统性耦合。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内在要求,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举措,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任务。要在坚持好、完善好传统举国体制优势的基础上,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协同高效、运行有序的新型举国体制。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注重做好科学统筹、服务支撑、主体强化、任务牵引、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打造体系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形成支持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
新型举国体制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强国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协同创新
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以下简称新型举国体制),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全局,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态势,着眼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而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新型举国体制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和创新自信。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加快构建协同高效、运行有序的新型举国体制,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为坚实的科技支撑。
一、新型举国体制新在哪里
举国体制,顾名思义,就是动员和组织国家力量,集中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和各种资源、要素,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采取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从世界范围看,发达国家为了维护其发展利益和领先地位,在涉及国防安全、战略高技术等特定领域,通常采用举国体制推动实施一系列重大项目,比如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划、欧洲的“尤里卡”计划等。总的来说,西方国家的举国体制是在特定领域运用国家力量实现国家意志的一种特殊制度安排。世界主要创新大国在战略高技术领域都采取过集全国资源、举全国之力的做法。
我国的举国体制深刻体现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和原则。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在这方面我们进行了成功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留下的烂摊子和满目疮痍的战争创伤,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民主主义建设中,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局面下,党和国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集中全国有限的资源,开展了以156项重点工程为核心的数百个大中型建设项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果、“石油大会战”等重大经济建设项目,都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典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面对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潮流,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毅然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领导人民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党和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和经济建设项目,取得了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高速铁路等一批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北斗导航、大飞机制造等取得显著成就,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践证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极大彰显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
我国过去实施的举国体制是与计划经济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我们一般称其为传统举国体制。在看到传统举国体制的优势和取得的成效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其中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色彩,灵活性、灵敏性不够;完全依赖政府组织实施,管理层级多,行政管理式的办法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资源过度集中,导致一些创新主体享受到过多的政策和资金倾斜,而另一些新兴科技领域的创新主体在创新创业时常常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支持,甚至有的创新性很强的小型科技企业很难获批贷款;项目审批周期长,成果转化慢;忽视市场作用,一些科研机构的研究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即便取得了创新成果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最终被束之高阁;在一些领域,重复设置科研机构,而在另一些领域,科研力量又比较分散,平时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协同,资源难以有效整合;激励机制不健全,优势得不到发挥,影响到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了统筹力量而不计成本,有时效率不高,甚至出现资源错配、内耗,等等。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单纯基于计划经济的传统举国体制难以适应国家治理的新需要,更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新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推进,科技治理现代化对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在建立新型举国体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时机和条件也已具备,并在实践中发挥出巨大作用。2019年2月20日,习近平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时指出:“这次嫦娥四号任务,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实现人类航天器首次在月球背面巡视探测,率先在月背刻上了中国足迹,是探索建立新型举国体制的又一生动实践。”2021年2月22日,习近平在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时强调,嫦娥五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
新型举国体制在保留原有举国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思想内核的基础上,立足新的时代背景,瞄准新的关键领域,以新的主体结构和新的技术支撑整合创新资源及要素,成为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组织实施方式和工作协同机制。新型举国体制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协同发力,凝聚和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社会资源,共同攻克科技难题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是新发展阶段科技治理的重要创新。新型举国体制与传统举国体制一脉相承,在很多根本的方面具有一致性。比如,坚持党的领导,通过党和国家的强大组织动员力来统筹实施;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等等。新型举国体制不仅继承了传统举国体制的优点,而且还依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环境,在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方面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创新创造。同计划经济环境下的传统举国体制相比,新型举国体制具有如下几个新特征,换言之,新就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体制环境和资源配置方式上,从行政配置资源为主转变为市场配置资源为主。传统举国体制诞生于计划经济时代,资源配置主要依靠政府组织协调,项目实施整个过程都由政府大包大揽,政府凭借强大的行政力量,动员和调配一切资源向战略目标集聚。新型举国体制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是建立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基础上的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新型举国体制改变了以往政府主导的科技资源配置方式,更加注重在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新型举国体制不仅需要有效市场,也需要有为政府;既注重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也注重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可以说,新型举国体制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这是新型举国体制中最重要的“新型”表现。新型举国体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创新安排,具有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效率最优化的优势。
第二,在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上,从注重目标实现转变为注重目标实现与注重效益并重。传统举国体制目标相对单一,注重科技成果和工程的产出,较少考虑市场价值和经济效益,甚至出现投入大而产出少的现象。传统举国体制往往注重精神激励,相对忽视物质利益、福利待遇等方面的激励,难以充分有效地激发创新主体的潜能。而新型举国体制既注重实现目标,也考虑投入产出效益,既注重项目的技术前景,也注重其实际应用价值,既注重技术链,也注重价值链,同时兼顾各方需求的满足和价值的实现,能够在技术、研发、市场、产业之间保持动态平衡。新型举国体制注重遵循客观规律,更加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把满足人民高质量需求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
第三,在组织运行和实施模式上,从政府内部协同转变为众多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传统举国体制的运行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指令,科技创新的价值取向、创新方式、创新成果使用等均严格遵守“嵌入”指令,创新行为、功能与结构基本上是靠贯彻落实指令体现出来的。传统举国体制中也注重协同,但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各部门、机构之间的内部协同。其他更多的创新主体听命于政府部门,按行政命令办事。新型举国体制是由国家主导、众多创新主体参与的协同机制,更加注重所有创新主体之间的统筹联动,因而能够形成强大合力。新型举国体制更加注重“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深度融合,强调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用户和金融机构根据自身功能定位积极主动地参与创新活动,共同构建良性互动、完备高效的协同创新格局。
第四,在要素集成和创新生态上,从结构性集成转变为系统性耦合。传统举国体制比较注重结构性集成,强调创新要素集约化、规模化,突出创新要素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形成整体合力。新型举国体制是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集聚创新要素,更加注重创新要素的系统性耦合,强调创新要素体系化共享、协同化开发、高效化利用,突出创新要素同频共振、集群发力,形成结构更优、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整体合力。从创新生态看,新型举国体制将谋事和谋势、谋当下和谋未来有机结合起来,将创新生态由以创新链为主拓展到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发展,着力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新型举国体制,除了要优化创新要素的结构外,还要推动实现创新生态的链条重构、功能提升,从而增强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二、为什么要构建新型举国体制
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13个显著优势之一。习近平指出:“正是因为始终在党的领导下,集中力量办大事,国家统一有效组织各项事业、开展各项工作,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进。”无论是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还是推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尖端科技项目,无论是建设国家重大工程,还是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无论是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关键难题,还是应对重大突发事件,都一再彰显我国全国一盘棋、上下一条心、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正是因为我们坚持运用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重要法宝,才能有力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正是因为我们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才能用短短几十年时间走完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历程,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
在推进新时代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习近平高度重视如何运用和发挥好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的问题。他把集中力量办大事上升到“重要法宝”的高度,反复强调这个法宝不能丢。立足我国科技创新事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紧密结合我国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深入思考了如何构建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014年6月9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在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2015年10月26日,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所作的《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发挥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协同攻关,为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提供支撑。”这就深刻揭示了新型举国体制的一大背景――市场经济,精辟概括了新型举国体制的两大原则――集中力量、协同攻关,高屋建瓴地阐明了新型举国体制的三大目标――攀登战略制高点、提高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
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重大科技突破依靠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科技创新跨越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这是新型举国体制的权威、规范表述。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是理解和把握新型举国体制的两个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点明了新型举国体制诞生和发挥作用的时代大背景、体制大环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点明了构建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的载体、抓手。
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要义,是坚持发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2020年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高创新链整体效能。”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健全新型举国体制”的要求,并作出战略部署。从提出“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到要求“健全新型举国体制”,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探索过程,表明我们党对新型举国体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在战略上不断成熟、在实践上不断丰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什么要提出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如何理解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重大意义?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这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内在要求。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日新月异,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深度显著加深、速度显著加快、精度显著加强,各学科、各领域交叉融合变得更加紧密并日益走向深入,学科协同越来越成为科学研究的有效范式。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在这样一种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竞相谋划科技创新,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超前布局科技和产业前沿,力图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受到阻碍,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面临着更多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在关键战略领域整合资源、协同攻关,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从而在日趋激烈的科技竞争中掌握先机、赢得主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是敏锐把握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迫切要求,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题中应有之义。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有助于我们在优势领域锻长板、挖潜力、增优势,在弱势领域补短板、固根基、强弱项,推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越走越宽阔,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建设科技强国、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增量。
第二,这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举措。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目的在于以改革释放创新活力,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让一切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改革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深化“政产学研用金”六位一体有机结合,强化创新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高效协同等,既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难点所在,同时也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重要工作内容。新型举国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系统布局、全局推进、跨界集成,按照市场需求有效配置创新资源,形成强大的科技创新合力。
新型举国体制体现了国家战略意图,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体制支撑、力量凝聚、目标引领、创新示范等作用。近代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是依靠举国体制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推动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整体提升。美国、日本、德国等通过组建国家实验室以及跨学科综合性战略研究机构,开展重大科技项目联合攻关,占据了国际科技舞台的中心,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有助于优化国家创新体系整体布局,引领带动国家创新体系中各创新主体、创新单元竞相开展创新创造,最终提升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和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第三,这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任务。随着我国发展壮大,突破“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刻不容缓。如果不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就无法满足创新驱动发展的现实及长远需求,就无法把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建立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就无法筑牢国家安全屏障。我们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紧盯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瞄准关键核心技术特别是“卡脖子”技术,增强科技攻关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大幅提升科技攻关体系化能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形成竞争优势、赢得战略主动。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是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要途径,既有利于我国在战略必争领域打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更有利于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频频对我实施筑墙、脱钩、断供战术,编织科技铁幕,开展“长臂管辖”,加码技术封锁,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对我科技企业和经济实体极限施压,想方设法打压我国科技创新。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有利于高效配置创新资源,加大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攻关力度,粉碎美国等西方国家妄图阻碍我国科技创新的图谋。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危机感,始终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谋划和部署好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各项任务,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制胜优势,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三、怎样构建新型举国体制
新型举国体制是我国科技治理体系中带有根本性、决定性、全局性的顶层设计。新型举国体制以维护国家发展和安全为前提,以“四个面向”为导向,以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为基本方针,以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实现国家战略需求为目标。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系统观念、全局眼光和辩证思维加以谋划,切忌盲人摸象、以偏概全,切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在坚持好、完善好传统举国体制优势的基础上,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科技创新,加快构建协同高效、运行有序的新型举国体制。从构建路径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尤其要注重做好科学统筹、服务支撑、主体强化、任务牵引、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统筹: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
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前进的根本政治保证。”构建新型举国体制,首要的一条,就是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中央关于科技创新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同时又面临着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外部环境,能不能建成科技强国、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讲取决于党在科技事业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发挥得好不好,取决于党的科技治理能力强不强。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坚持党的领导在科技创新领域的贯彻落实,是我国科技治理体系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科技治理体系的最根本区别。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最大优势也体现在这里,我国新型举国体制取得的一切成效都根源于党的坚强领导。
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必须一以贯之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确保科技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一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布局,从党和国家最高层面组织调动、统筹协调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决策效率与执行力,打造目标明确、统筹协调、组织有力的新型举国体制。二是根据新的使命任务和战略安排健全完善党领导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推进国家科技管理职能优化协同高效,切实解决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效能提升等问题。三是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构建共促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的工作大格局。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党委去包办,具体事务应该由具体部门、创新主体去实施,各方之间的事由党委来牵头协调。党对科技事业的领导重在把方向、谋全局、定政策、促改革、抓大事,就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性原则性重大问题进行前瞻研究、加强战略部署、制定有效措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科技创新摆上议事日程,做好重大科技任务布局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发挥好宏观指导、统筹协调、服务保障作用,充分凝聚创新力量、激发创造潜能。
(二)服务支撑: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这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关键因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这是政府履行创新职能方式方法和体制机制的重大改革。长期以来,我国在科技管理中一般是采取研发管理的模式。研发管理的目的是组织好科研活动,对象主要是科研单位,运用的手段多为行政手段,管理者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研发环节。而创新服务的视野更为开阔,对象是产学研用、大中小微等各类创新主体,注意力不单聚焦研发环节,而是覆盖从研发到应用转化的创新全链条,采取的主要不是行政管理方式,而是服务方式。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是科技治理方式的深层次变革,对政府的科技创新管理职能与治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即更加注重宏观引领和前瞻部署,更加注重优化政策供给,更加注重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形成全链条统筹推进的工作格局。
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对于构建高效协同的新型举国体制至关重要。习近平明确提出了“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四抓”理念,对于厘清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范围、优化组织结构、理顺部门职责分工、提升政府科技治理能力有着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抓战略,就是要积极主动谋划事关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兴衰成败的战略性问题,做好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顶层设计。抓改革,就是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提出构建新型举国体制重要领域、重要环节的改革举措,最大限度激发创新主体的能力、潜力、动力和活力。抓规划,就是要把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纳入国家规划层面,研究制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措施和办法,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等各种科技规划。抓服务,就是要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实现服务,注重为科技创新主体松绑减负和提供相关公共服务,着力补强创新服务短板、优化创新服务体系,以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提升新型举国体制的效能。
(三)主体强化:打造体系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创新主体。抓住、抓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就抓牢了构建新型举国体制的“牛鼻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要指以国家布局支持的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科研院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创新型领军企业等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主体,具有强使命导向、强能力驱动和强组织协同的特征。与普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研发机构相比,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以国家重大使命为牵引、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己任的科技国家队、王牌军,致力于解决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其所承载的国家意志更加明确、战略目标更加聚焦。各创新主体不是以分散的方式开展创新,而是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实施有组织创新、协同创新,着力形成各尽所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创新发展合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大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能出大成果、作大贡献,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时刻能冲得上去,召之能战、战之则胜,充分展现力敌千钧、一举定乾坤的“刹手锏”威力。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提升新型举国体制效能的必然要求。一是要加快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结构合理、运行高效、富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体系。二是要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空间布局,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成若干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高地。三是要推进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快建设高水平科研院所和研究型大学,形成一批原始创新策源地,锻造一批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生力军。四是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作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动创新链条有机衔接、创新效率大幅提高,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五是要加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之间的协同。各创新主体必须立足自身在创新链中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做到既各自发挥潜力又相互配合,既为一域争光又为全局添彩。
(四)任务牵引: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新型举国体制以重大科技任务为牵引,以关键核心技术为主攻方向,全链条全要素一体化配置创新资源。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我国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在科技方面掌握自己的命运,必须在一些战略性、基础性的重大科技项目上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不能靠别人,靠别人是靠不住的。同发达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一个最堪忧的差距、最大的短板,就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习近平一针见血地指出:“人家把核心技术当‘定海神针’、‘不二法器’,怎么可能提供给你呢?”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严峻的形势表明,必须加快攻克重要领域“卡脖子”技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提出:“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要坚持国家战略目标导向,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加快锻造事关我国产业、经济和国家安全的“杀手锏”技术,努力攻克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重点研发具有先发优势的关键技术和引领未来发展的基础前沿技术。聚焦我国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科学合理遴选重大任务,加快构建定位清晰、梯次衔接、协同推进的重大科技任务体系,培育若干战略性新兴技术,催生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驱动、引领和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密切跟踪世界科技发展态势,瞄准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主动跟进、精心选择关系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必争领域,持续开展关键性、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要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瞄准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越是差距大、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按常规无法赶上的领域,越要提早谋划,作为重点方向开展部署,以免随着时间流逝差距越来越大。
(五)制度保障:形成支持协同创新的制度体系
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构建新型举国体制,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上展开。要持续深化科研组织模式、管理方式、资源配置等重点领域改革,健全完善市场与政府同步发力的体制机制。习近平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集中力量办大事,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必须充分尊重科学规律、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强化跨部门、跨学科、跨军民、跨央地整合力量,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等方面的政策协调机制,形成动员有力、协同高效、用活市场、激励有效、权责统一的运行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联合上下游协同创新,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备产业体系,建立健全支持科技攻关成果应用和产业化的政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构建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互促的体制机制,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要强化责任落实,健全主管部门向国家负责、牵头单位向国家主管部门负责,逐级压实责任、权责一致的体制机制。
要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为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提供高水平创新人才。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真心爱才、悉心育才、倾心引才、精心用才,统筹开发利用各方面人才资源。持续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坚持“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和“立新标”并举,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创造能力。优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习近平特别强调:“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完善科学家本位的科研组织体系,完善科研任务‘揭榜挂帅’、‘赛马’制度,实行目标导向的‘军令状’制度,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我们要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健全完善既体现国家战略需求又符合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攻关组织管理、评价激励等制度。
(注释从略,完整版请参考本杂志纸质版)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信息资料馆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