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信息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3-06-05 浏览: 【字体大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理顺内宣外宣体制,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集群,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有效开展国际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初步构建起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深刻认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时代背景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国家发展兴盛,必然要求文化传播力、文明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国际话语权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位,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制造业规模、外汇储备稳居世界第一,拥有世界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科技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新能源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硬实力”毋庸置疑。与此同时,客观来说,我国“软实力”和“硬实力”之间还存在“落差”。我国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仍是“他塑”而非“自塑”,国际社会在关注中国、赞赏中国发展成就的同时,对我们的误解也不少,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之间存在不小“反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形象地讲,长期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就是要不断解决“挨打”“挨饿”“挨骂”这三大问题。经过几代人不懈奋斗,前两个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挨骂”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尽管我国在提高国际话语权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国际话语权的掌握和运用,我们总的是生手,在很多场合还是人云亦云,甚至存在舍己芸人现象,在国际上有时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因此,必须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只有这样,才能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夯实支撑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文化根基

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其中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必须修炼好“内功”。只有切实把我们自身的文化建设好,做到“形于中”而“发于外”,才能夯实国际传播工作基础,提高国际传播效果。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更好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让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解决好怎么传播,也就是如何将“形于中”的内容“发于外”的问题。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在加深,中国道路愈来愈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这为我们构建和传播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和叙事体系提供了机遇。

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故事是由话语组成的,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道”。在国际传播工作中,不能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要把“道”贯通于故事之中,通过引人入胜的方式启入“道”,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人悟“道”。我们国家发展成就那么大、发展势头那么好,在世界上做了那么多好事,这是做好国际舆论引导工作的最大本钱。要把这些成就背后的道理讲出来,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目的在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有本事做好中国的事情,还没有本事讲好中国的故事?我们应该有这个信心!”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客观真实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讲好我们正在经历的新时代故事,帮助国外民众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真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而奋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同时,还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仅要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还要进一步运用我国国际话语权和独特话语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争取更多国际舆论支持,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

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安定团结的国内环境,而且需要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大力对外宣传阐释“中国梦”,积极讲好脱贫攻坚的故事等,取得了良好成效。今后还要继续运用各种生动感人的事例,说明中国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智慧,继续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

为解决全人类问题作出更大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再上新台阶,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我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积极参与制定新兴领域治理规则,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习近平总书记从世界、历史和人类的高度指明了全球治理的人间正道,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等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向世界提供了一个又一个重要公共产品,受到国际社会广泛欢迎。要继续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大旗,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倡导多边主义,反对单边主义、霸权主义,引导国际社会共同塑造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为人类社会何去何从提供强大思想指引和启迪。

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不能自说自话,要找准发力方向,运用更有效的国际传播方式,提高国际传播效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加强国际传播的理论研究,掌握国际传播的规律,提高传播艺术。要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在运用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基础上,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和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要打造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国际一流新型主流媒体。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优化战略布局,集中优势资源,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他还在新华社建社85周年、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中央电视台建台暨新中国电视事业诞生60周年、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创建80周年、中国新闻社建社70周年等时间节点向这些国际传播机构致信祝贺,寄予殷切期望。我们走的是正路、行的是大道,这是主流媒体的历史机遇,必须增强底气、鼓起士气,坚持不懈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外国受众更多更好了解中国。

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还要统筹团结和斗争,不断提高塑造国家形象、影响国际舆论场、掌握国际话语权的能力和水平。现在,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为中国点赞的人也越来越多。要广交朋友、团结和争取大多数,不断扩大知华友华的国际舆论朋友圈。同时,要增强斗争精神,讲究国际舆论斗争的策略和艺术,对那些妖魔化、污名化中国和中国人民的言论,要及时予以揭露和驳斥,提升重大问题对外发声能力。从根本上讲,还要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坚持不懈、久久为功,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组织保障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当然也不例外。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组织保障,强调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投入,帮助推动实际工作、解决具体困难。

做好国际传播工作是全党的事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主动做国际传播工作,主要负责同志既要亲自抓,也要亲自做。他在这方面总是以身作则,每次外事活动,不论是会谈、交流还是演讲,都要讲中国道路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讲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和主张,形象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等,还在不少国家主流媒体发表署名文章。比如,他用“水涨荷花高”“一棵树挡不住寒风”“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等生动鲜活、在各国人民中广为流传的话语,向国际社会传递中国倡导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主张;再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搭快车也好,搭便车也好,我们都欢迎”,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赞誉,为各级领导干部树立了学习典范。讲好中国故事,不仅中央的同志要讲,而且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讲;不仅宣传部门要讲、媒体要讲,而且实际工作部门都要讲、各条战线都要讲。要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形成自觉维护党和国家尊严形象的良好氛围。

强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组织保障,还要加强人才和能力建设。各级党校(行政学院)要把国际传播能力培养作为重要内容,加强对领导干部的国际传播知识培训。要加强高校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理论研究水平,围绕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多个视角进行深入研究,为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提供学理支撑,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征程上加强和改进我国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推动内宣外宣一体发展,奏响交响乐、大合唱,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一研究部)

来源:《学习时报》2023年6月5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