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梦想的新图景

信息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发布时间:2023-05-30 浏览: 【字体大小:

[内容提要]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吹响了奋进新征程的时代号角。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足迹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但近代中国先进人士进行的一切努力由于没有找到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而陷入历史迷途。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扭转了现代化探索的方向。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奋斗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心路历程。党的二十大初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为世人认知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为世界共享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经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描绘了新图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伴随新时代新征程而铺展,不断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将决定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完成,使命艰巨,任重道远。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 现代化建设历程 中国式现代化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年2月7日,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和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给中国人民带来新憧憬。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述,突出了以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为历史起点的实践,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创新突破的发展轨迹。从历史视野看,现代化的追求从近代中国爆发鸦片战争就已经开始,经历19、20两个世纪延伸到21世纪,中国人民实现现代化的夙愿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紧相连。从横跨三个世纪的时间维度考察中国社会的演进,党的二十大以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系统阐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展示了一幅宏伟壮观的新图景。

一、走出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迷途

关于世界现代化进程起点的追溯学术界有不同的说法,比较普遍的观点以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也有人认为18世纪60年代由英国开启的产业革命是现代化的起点。作为人类社会的革命性变革,现代化具有两个重大意义:一是成为世界历史划分的标识符号,现代化标志着人类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跨越。因此,在一段时间里,“现代化”与“近代化”两个概念往往等同使用。二是成为人类改变生活方式的依赖路径,现代化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因此,历史潮流的发展推动着世界各国把现代化作为普遍追求。

中国古代与近代的历史分期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限,中国进入近代社会有两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卷入世界现代化大潮的形式被动性,其次是接触和感知现代化的内容主导性。就形式而言,近代中国是在闭关锁国大门被撞开后被迫去面对一个现实世界,无奈地接受曾经的“天朝帝国”已经幻灭的事实;就内容而言,鸦片战争后的中国人逐渐看到了与农业社会完全不同的工业文明,西方国家打败中国的武器“长技”首先成为中国人追求现代化的模板。

20世纪90年代中国研究现代化问题的著名学者罗荣渠指出:“中国走上通向现代化之路的大变革是由外力推动的”,他把外力推动的现代化置于中国社会自身运动的过程中加以认识,强调中国现代化是外因与内因紧密联系而呈现“错综复杂的、多线性多方向的矛盾运动”。这个见解是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有力回应,对认识中国追求现代化的内生性动力富有深刻启迪。经历三个世纪的近现代中国社会,救亡图存、凤凰涅��、民族复兴、由弱变强、繁荣昌盛的目标追求,融入中国现代化探索的历史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生性动力,决定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路径的方向寻找和道路选择。

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相符合,近代中国人认知现代化首先从感性层面开始。最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林则徐、魏源、徐继��等人,从西方的“船坚炮利”认识到中国失败的原因,虽然具有直观感知的肤浅性,但却把外国现代化的侧面成果展示在中国人面前。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先是从仿造兵舰、枪炮、弹药着手,接着引进铁路、机械、电缆和创办工厂企业、贸易机构、商业店铺,然后传播声光化电自然科学知识、君主立宪思想、开办新式学堂,直到移植总统制、议会制、多党制,近代中国人几乎尝试了西方国家搞现代化的整套模式,结果都没有成功。历史实践的一次次失败并非偶然,近代中国先进人士孜孜不倦的现代化追求之所以陷入困境,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中国近代历史文献中,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堪称中国现代化探索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被称为近代中国谋求现代化的第一份蓝图”。《建国方略》由《心理建设(孙文学说)》《物质建设(实业计划)》《社会建设(民权初步)》三篇长文构成,写于1917―1919年。孙中山在自序中指出,此方略“规定之种种建设宏模,则必能乘时一跃而登中国于富强之域,跻斯民于安乐之天也”,“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物质建设》提出六大实业计划,包括海港、铁路、矿产、商埠、渔业、船业、印刷业、制造业等,都有极其详细的布局设计和建设谋划。后人为孙中山这样一个伟大革命家竟然创作出如此周详细密、精致入微、面面俱到的中国现代化建设图景感到惊叹。《建国方略》中的谋划虽然在当时的中国没有现实可行性,但绝不是空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孙中山当年描绘的图景大多成为现实,当今中国工业化场景和现代化设施的先进水平,已经大大超越了《建国方略》的愿景范围、建设水平和发展程度。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一百年前,中华民族呈现在世界面前的是一派衰败凋零的景象。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的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正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近代中国追求现代化从历史迷途中摆脱出来,源于中国共产党诞生这件“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经历了救亡图存失败的挫折后,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身上。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前提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向世界宣告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彻底结束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昂首迈进现代化建设的新历程。

二、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与现代化探索的方向转变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从近现代中国和中国人民前途命运发生根本扭转的历史事实看,找到正确方向和道路对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犹如胎儿从初生到学会走路必然有个过程那样,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起步发生摔跤跌倒、致伤受痛的情况在历史情理之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爱国仁人志士对现代化的探索的失败,错不在他们尝试的方案本身,而是没有找对方向,道路不适合中国。客观地说,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断沉沦中不是一点没有进步,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一些企业在当时的亚洲居于先进水平,近代中国现代化早期探索的成绩不容抹煞。但是,中华民族始终摆脱不了遭受外国侵略的耻辱,中国人民长期挣扎于水深火热的凄惨处境,使所有追求现代化的早期努力丧失了实质性的意义。1919年五四运动后,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来中国现代化探索的方向改变和道路转换。如果我们把之前80余年追求现代化的早期探索视为一个试错过程的话,那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现代化一步步前进的历史过程就是一个拨正过程。这样一个拨正过程虽然也难以避免在探索中遭遇一些挫折,但由于始终坚定不移坚持正确方向和正确道路,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就有了根本保证。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为自己确立的奋斗任务不是聚焦现代化,而是完成革命以破坏旧世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主要任务。近代中国明确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纲领的是中国共产党,这个革命纲领旨在从根本上祛除中国现代化建设最大的障碍。中共二大发表的宣言明确指出:“帝国主义的列强历来侵略中国的进程,最足表现世界资本帝国主义的本相”,各个资本主义的列强对中国“垂涎不止:你争我夺,都想夺得最优越的权利”,“帝国主义的列强既然在中国政治经济上具有支配的实力,因此中国一切重要的政治经济,没有不是受他们操纵的”。1924年9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对时局的宣言指出:“我们早已看透了中国的病根是由于帝国主义的列强之剥削操纵以及国内军阀之扰乱,非人民起来以革命的手段,外而反抗列强,内而解除军阀之政权及武装,别的方法都是药不对症,白费力气。”这样的认识表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不是不想搞现代化建设,而是国情不具备条件。毛泽东深刻揭示了这个道理:“在一个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国里,要想发展工业,建设国防,福利人民,求得国家的富强,多少年来多少人做过这种梦,但是一概幻灭了”,“在国民党政府统治之下,一切依赖外国,它的财政经济政策是破坏人民的一切经济生活的”,“没有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的中国,不可能发展工业”。这些论述表达了非常明确的结论: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实践中就有现代化的目标诉求,集中的表述就是将落后的农业国转变成为先进的工业国。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作报告指出,我们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经济建设工作,中国现代性的工业比重很低,“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我们将通过努力奋斗取得“使我们的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向着现代化发展的可能性”。这样论述近代中国历史,既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追求现代化的志向,又展现了推动现代化的担当。客观事实是,新中国成立之前执掌全国政权的是国民党政府,这个最后走向垮台的政府为维持自己的统治,一方面长期实行“剿共”政策,另一方面又受地方军阀势力割据的内部矛盾掣肘,再加上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等历史因素使其根本无暇和无力顾及现代化建设。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中国社会中虽然不乏现代化的意愿倾诉和志向表达,许多理论研究者关切中国现代化问题,于20世纪30年代初以上海《申报月刊》为主要阵地在思想界进行过一场关于现代化问题的讨论,但也只是纸上谈兵、画梅止渴而已,没有实际意义和现实价值。我们不妨把新中国成立前的阶段视为现代化的“预热”阶段,这个阶段里最具实质性意义的事情,显然不是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什么成绩,而是在中国现代化必须具备什么样的建设条件问题上形成了清醒认识。从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看,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的深刻认识和所进行的努力,引领中国现代化建设走上一条正确的道路。

习近平指出:“历史发展、文明繁盛、人类进步,从来离不开思想引领。”思想指明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中国前进的方向和道路因此与社会主义紧紧连在一起,这对中国现代化发展走向产生了决定性作用。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搞社会主义建设,到照搬苏联模式遭遇挫折,再到解放思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团结带领人民在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下探索现代化建设道路,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端正现代化建设方向,收获了可喜成就。“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得到人民群众拥护支持的正确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中国人民充满高度自信,将坚定不移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证明,中国现代化道路在正确方向的引领下越走越亮堂,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才能不走老路、邪路,才能保证不走弯路、偏路。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现代化建设的前进轨迹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一百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现代化建设循序发展的奋斗实践,在各个历史时期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展现了奋斗现代化的崭新面貌。中共中央立志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尽快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追赶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毛泽东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要使我国比现在大为发展,大为富,大为强”,“我国人民应该有一个远大的规划,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提出:“将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经济上文化上落后的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在1964年底至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共中央正式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确立了“四个现代化”奋斗目标。这个历史时期,推进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其二,通过把国家建设引上有计划发展的轨道,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推动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得到很大发展。“我国现在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团结带领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为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在坚决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过程中,邓小平从一开始就把实施改革开放与推进现代化建设紧密相联,强调“决心把实现四个现代化,发展自己作为压倒一切的任务”。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了各领域形成历史性的深刻转变,闯出了现代化建设的一片新天地。“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从党的十二大到十八大,现代化建设成就显著,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开创、推进、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理论创新引领事业发展,在社会各种思潮交融冲撞博弈的复杂局面下,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方向,为解决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问题提供思想和行动遵循。其二,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方案,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步骤性的实践举措,保证现代化建设扎实推进。其三,在促进经济腾飞中保持稳定、高速、持续发展,国家综合国力大幅度提升,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深邃思考,作出科学判断,提出创新理论,引领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党的二十大报告从十六个方面对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取得的重大成就作出的总结,呈现了一幅现代化建设全方位铺开、各领域推进的创新实践图景。概括起来说,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孕育诞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新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为推动现代化建设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形成新时代现代化建设崭新的发展格局。第三,坚定“四个自信”和历史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政治定力。新时代十年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党和人民深切感受到发展环境的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难度也历史罕见。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非凡成就。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坚定历史自信,为新时代开创现代化建设崭新局面提供了精神支持。第四,以大踏步赶上时代的前进步伐,为推动世界现代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第五,在全球政治动荡、经济不景气、思想杂乱的历史背景下,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时代十年伟大实践中两个五年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2012―2017年的第一个五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从54万亿元增长到82.7万亿元,增长了28.7万亿元;2017―2022年的第二个五年,国民生产总值在2017年的基础上预计达到超过120亿万元的水平,增长幅度超过38万亿元。中国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表现出强大的韧劲,新时代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以上只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作一个粗线条的勾勒,难以反映全貌。2021年11月,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为认识中国现代化步步深入的发展轨迹提供了一部权威文献。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证明了一个事实:中国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党是中国现代化的核心领导力量;党的百年奋斗发展历程显示了一个结论:“我们走过弯路,也遭遇过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意志和决心始终没有动摇。”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没有辜负人民,交出了一份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出色答卷。

四、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建构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初步建构起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认知现代化的最新成果。这一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创新发展的思想结晶,建立在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尤其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创造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为新时代新征程砥砺奋进提供了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

明确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是构建理论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这三句话是一个整体,不能分割开来机械理解。第一句话构成前提,第二句话揭示普遍性,第三句话强调特色。用这三句话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既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上既有现代化模式的属性区别,又表明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世界现代化普遍规律的特征相通。强调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不等于排斥现代化的普遍性,坚持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违背客观规律另搞一套。别中有同,同中有别,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辩证机理。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表明,现代化建设绝不可能走雷同的道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壮举,只有在坚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体现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才能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全新的选择。

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是构建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构成。党的二十大报告集中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人口规模巨大的第一个特色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性,表明“我国14亿人口要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其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将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将使全世界过上幸福生活的人数大幅度增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第二个特色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覆盖性,表明现代化不是少数人或特定群体享有的专利品,它的重大意义在于使每个中国人都过上好日子,以中国式现代化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第三个特色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性,表明现代化不限于物质的全面丰富,更表现人的全面发展,它的重大意义在于超越了长期以来把现代化局限于物质和技术层面的狭隘认知,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多面向的立体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第四个特色突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永续性,表明中国式现代化保护资源环境的友好态度,它的重大意义在于避免既有现代化模式出现的弊端,推动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第五个特色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共赢性,表明现代化不能通过战争、殖民、掠夺等方式去实现,它的重大意义在于中国式现代化带给全人类福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促进全球公平正义。

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构建理论体系的指导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概括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概括是党深刻总结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对我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如何加快实现现代化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而形成的思想理论结晶。”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具有鲜明特征。首先,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含义的内在要求,把必须坚持的前提条件、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普遍性、基于自己国情的特殊性辩证相统一,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其次,包含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色的综合内容,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的使命任务。第三,表达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担当,把发展中国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有机相联系,形成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作贡献的行动准则。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贯彻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历史大势,切合世界期待,符合客观规律,代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方向。

习近平指出:“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深刻阐释,包括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要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中国现实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现了我国现代化发展方向,是对全球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迈向现代化树立了典范,提供了全新选择”。党的二十大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完整的架构和丰富的内涵,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送上了一份厚重的礼物,它不仅给中国擘画了璀璨的前景,而且为世界点燃了希望的火光。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伴随对现代化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从单向思维拓展为多维考量,从平面发展到立体呈现,从局部建设延伸至全局铺展,成为现代化知识体系丰富发展的趋势。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阐述,为世人认知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本,为世界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全新的财富,为世界共享人类文明创造性经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路径。

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命运多舛,其历史遭遇为世界各国其他民族所罕见。1840―1949年的百余年里,中国人民是在令人窒息的环境下熬过来的,山河破碎,国无宁日,百姓流离失所,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列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横行霸道,中华民族被视为“东亚病夫”,受到歧视,尤其是“南京大屠杀”中侵华日军残暴杀戮30万中国同胞的血案,中国人民对此刻骨铭记。在与悲惨命运的抗争中,中国人民始终存有实现民族复兴的心愿和情结。党的二十大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昭示的前景振奋党心民心。

历史表明,中国人民看到自己前途命运的光明,坚定不懈奋斗的自信,充满勇往直前的底气,以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新时代伟大变革为历史底蕴。邓小平曾指出:“中国人脸上开始有光彩是什么时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起,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发扬革命传统,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勇气和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克服各种困难,顶住各种压力,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昂首迈进,中华大地发生沧海桑田般的巨变让世界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刮目相看。经过长期努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成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任何人任何势力企图阻挡、扰乱、破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着胜利方向发展,都不可能得逞。

从思想发展逻辑看,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的实践中,许多先进人士事实上都把现代化追求与民族复兴相联系,但缺乏明确的思想表达。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历史使命,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百年实践的主题,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牺牲、创造都体现为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以“中国梦”的重大概念阐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长期夙愿,揭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本内涵,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成为凝聚起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磅礴力量的最大公约数。新时代十年里,习近平关于中国梦作出的重要论述内容十分丰富,其中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2020年10月29日,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我国要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历史决议把这个论断作为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观点。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把“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式现代化”三个关键词内在地融合在一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揭示中得到集中体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描绘了一幅新图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承载着中国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憧憬。实现高质量发展丰裕人民物质生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动中国人民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清洁美丽的环境。这样一幅新图景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内涵更加充实、清晰、具体、生动和可感可行。

习近平指出:“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从理论上说,党的二十大以“从现在起”明确党的中心任务,就是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话语标识,揭示新时代新征程的含义,在经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后,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吹响了砥砺奋进的集结号。习近平反复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可以完成的,告诫大家必须深刻认识这项事业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同样的道理。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创新突破中充分得到体现。然而,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还有很多未尽任务需要完成,还有很多缺口需要去弥补,更有很多风险挑战需要去应对。走好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之路,任重道远。

首先,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领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共创历史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在一个14亿多人口规模的大国实现现代化的创举,深刻性并不在数量意义上,而在于团结奋斗的力量彰显。人多可能力量大,但如果思想不统一、行动不一致,各想各的、各行其事,人的数量优势很有可能变为劣势,一盘散沙是建不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解决全面深化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指导中国实践”。用理论创新成果凝心铸魂,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部实践,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使命任务和重大创新理论上来,把党的二十大作出的科学谋划和战略部署不折不扣地加以落实。

其次,增强全方位建设现代化的思想和实践的自觉,把党的二十大构建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贯彻执行到位。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面”内在地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呈现的五大特色是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日益彰显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的结果,是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体现。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色的彰显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比如在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等方面,都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任何一个方面处理不好,都会影响中国式现代化健康发展。全方位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坚持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与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五大特色相结合,实现全面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辩证统一。

第三,牢牢把握战略定力,不断提高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的实践本领。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形成肩负全面领导和长期执政使命的中国共产党提高本领的新聚焦。习近平经常说,现在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来越近,能力越来越强。事实完全如此,但越是这样越不能有丝毫松懈。中共中央反复强调党面临的“四种危险”,其中之一就是“能力不足危险”,党的十九大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并从“八个方面”作出战略部署,其中专门强调“全面增强执政本领”。继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清醒认识到现实中很多方面的能力与中共中央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必须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从而在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确保以坚定的战略定力,把进行伟大斗争的能力与提高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本领相结合,在应对和战胜许多不可预知的变数中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行稳致远。

第四,必须把中国共产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为完成其肩负的新时代新征程历史使命任务提供强有力保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党的二十大在坚持党的十九大关于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要求的基础上,从七个方面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作出重点部署,体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要求。尤其是提出“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新任务,体现了中共中央居安思危的战略远见,告诫全党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增强立党兴党强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习近平多次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大要有大的样子,大也有大的难处,强调从严管好我们这样一个拥有96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不容易。以这些思想为指导,提出“解决大党独有难题”时代任务,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使命任务的回应。奋斗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记“三个务必”,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研究大党独有难题有哪些、怎样保持清醒和坚定,把全面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与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紧密结合,坚持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和第二个答案相辅相成的实践,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习近平指出:“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外,没有任何一种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能够在这样短的历史时期内创造出我国取得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这样的奇迹。”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发展优势。党的二十大以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描绘了一幅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历史伟业的创造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实现相连接,新时代新征程的奋斗目标昭示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更加美好未来的路必将越走越踏实,越走越有底气,越走越胜券在握。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