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2023-05-01 浏览: 【字体大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出席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致信文艺工作者,多次就文艺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深刻揭示我国文艺工作的发展规律、使命担当,科学回答当下文艺工作的方针原则、前进方向,是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行动指南,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

“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

文艺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重要阵地,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古今中外,文艺无不遵循这样一条规律: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产生了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文艺巨人,他们启迪思想、释放热情,开启了人们的心灵。我国先秦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铸就了思想和文化的辉煌灿烂,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可见,文艺不仅能记录时代的精彩,更能把握时代的脉搏,让人们看到时代的潮流和风向。在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重大历史关头,文艺都能发时代之先声、开社会之先风、启智慧之先河,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

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优秀文艺作品中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充实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其传递的真善美、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陶冶情操,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震古烁今的伟大事业,需要坚忍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文艺也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从不同文化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能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有利于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文艺是其中最好的交流方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国访问时,经常提到当地的文艺作品。这样的交流方式亲切自然、充满智慧,能更快拉近双方距离,也在事实上证明了“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

“党的百年奋斗凝结着我国文化奋进的历史”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文艺工作。一百多年来,党领导文艺战线不断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符合中国国情和文化传统、高扬人民性的文艺发展道路,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民族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独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有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这为我国文艺发展提供了最基础、最厚重的底蕴。每一个历史时期产生的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的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都烙着这些并未褪色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的底色和智慧,都延续着一脉相承的文化追求、民族特质和精神脉络。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新文化作为自己的使命,积极推动文化建设和文艺繁荣发展。一百多年来,党尊重、遵循文艺规律,制定、落实文艺工作方针政策,强调文艺的大众化和人民性,充分发挥党员文艺工作者的先锋模范作用,把稳方向、做好服务、广交朋友。在党的领导下,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艺事业生机勃勃,各领域都取得长足进步,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

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认为,劳动创造美,“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主张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作者“决不应该为了挣钱而生活、写作”;强调文艺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反作用力,应与时代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这些观点,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始终坚持文艺的人民性,重视文艺评论和文艺引领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唱响爱国主义主旋律,文艺事业欣欣向荣,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我国文艺发展成就,并就新形势新要求给当代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希望,指明了新时代我国文艺高峰的铸就方向。

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离不开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反映时代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生活和精神的写照,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新时代新征程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历史方位。这个历史方位,既有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又有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更有中国人民的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只有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把握时代脉搏,承担时代使命,聆听时代声音,才能回答好时代课题。

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为人民抒怀、抒情,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让文艺的百花园永远为人民绽放。

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创新是文艺的生命。优秀的文艺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包含隽永的美、永恒的情、浩荡的气;能够紧跟时代步伐,用艺术反映生活本质、提炼生活中的真善美,给人以审美的享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守正创新,要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要从人民和生活中获取创作素材,正确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使文艺创作呈现更有内涵、更有潜力的新境界,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文艺精品。

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中国人民历来具有深厚的天下情怀,传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使命担当,追求“计利当计天下利”的价值理念,坚持“怀柔远人、和谐万邦”,希望“天下太平”“共享大同”。随着世界各国交流越来越频繁深入,国际社会也越来越希望解码中国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以文化人,更能凝结心灵;以艺通心,更易沟通世界。要以更深邃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更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创作更多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优秀作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

坚持弘扬正道,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伟大的文艺展现伟大的灵魂,伟大的文艺来自伟大的灵魂。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的经典,都体现了文学家、艺术家襟怀和学识的贯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艺品的统一。养德和修艺是分不开的。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要始终将个人道德修养、社会形象与作品的社会效果统一起来,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始终专心致志、朝乾夕惕、久久为功,练就高超艺术水平;始终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自觉遵守法律、遵循公序良俗,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广大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重任在肩、大有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

紧跟时代步伐,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真正的文艺家总是站在时代的前列,关注国家命运,反映人民心声,书写时代精神。文艺作品不是神秘灵感的产物,它的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总是通过文学家、艺术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来体现,强调面对生活之树,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

奋进新时代、踏上新征程,文艺工作者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尊重历史规律,立足当下、回望过去、展望未来。要从世界发展大势出发,充分认识“两个大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知古鉴今、顺势而为,眼纳千江水、胸起百万兵。要把握历史进程和时代大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歌唱祖国、歌唱英雄,唱响昂扬奋进的时代主旋律。

扎根人民、书写人民、启迪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都源于人民,一切优秀文艺创作都为了人民。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走进人民群众,用脚丈量大地,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憧憬着人民的憧憬,做人民的孺子牛。让人民成为文艺作品的主角,把人民和生活融注在笔端,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中,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

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展现中国形象。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与时俱进、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禀赋,也是我国文艺不断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全过程,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拓展题材、内容、形式、手法上下功夫,深入挖掘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当代文化,推动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相辉映,让作品更加精彩纷呈。加强同世界各国文学家、艺术家的交流,创作出符合对外传播规律、易于让国外受众接受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不断增强中国文艺的吸引力感召力,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

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立德树人的人,必先立己;铸魂培根的人,必先铸己。文艺创作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文艺承担着成风化人的职责。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

新时代文艺工作者要把崇德尚艺作为一生的功课,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艺术定力,“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追求,自觉坚守艺术理想,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自觉抵制不分是非、颠倒黑白的错误倾向,自觉摒弃低俗、庸俗、媚俗的低级趣味,自觉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腐朽思想。歌颂真善美、针砭假恶丑,对正能量敢写敢歌、理直气壮、正大光明,对丑恶事敢怒敢批、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真正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回应时代召唤、不负人民期待,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作者单位: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

来源:《学习时报》2023年5月1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