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共同富裕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中国共产党创新理论发展的一个亮色。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共同富裕问题从“本质要求”上作出重要论断并反复强调,恰恰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对“共同富裕”问题的高度重视和重点表达。共同富裕理论,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不断深化和创新发展的,是新时代十年的显著标识;同时,这一理论也是伴随中国共产党的全部实践不断展开和深化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逻辑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艰辛探索逻辑的必然结论。这一理论的创新发展,深化了毛泽东等人对走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设想,深化了邓小平等人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设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理论的创新发展,包含了新时代如何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原则、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包含着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所要明确的目标导向,也包含了从民生问题入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当然,扎实推动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才能不断取得成效。
关键词:共同富裕 理论创新 实践探索 改善民主
走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解决的一个中心课题;而共同富裕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党的创新理论发展的一个亮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共同富裕问题从“本质要求”上作出重要论断,并强调了两次。第一个论断是:“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第二个论断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2022a)。这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是极少见的,恰恰表明党的二十大对共同富裕问题的高度重视和重点表达。
仅从“共同富裕”概念出现的次数看,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八处提到,比十九大报告增加了两处。这显然不只是概念重复次数多少的问题,恰恰说明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这个重大问题的进一步强调,也表明我们党有关共同富裕理论的认识深化,以及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践上的更加有力。
共同富裕的理论和实践,反映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远大的目标追求,也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自己的创新理论和探索实践的本质规定性。
一、共同富裕理论伴随我们党的实践探索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有关共同富裕的理论也成为国内外关注的显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重要内涵或明显标志,就是不断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带领人民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对于这一点,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明确“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时还特别指出:这“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习近平,2022a)。这个判断,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共同富裕角度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进一步发展。应该说,对共同富裕理论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是新时代十年的显著标识;同时,有关这方面的理论创新也伴随着我们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全过程。
(一)共同富裕理论是新时代十年的显著标识
从新时代这十年来党的思想理论创新的逻辑发展过程看,其中特别蕴含了共同富裕理论的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过科学论断,从共同富裕角度作过明确的定位: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习近平,2017)。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出准确判断后,对于新时代向何处去、如何进一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十九大报告给出了明确答案,那就是规划了“两步走”战略目标,其中明确提出了分阶段“迈”向共同富裕和“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从二○二○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这个“两步走”安排明确指出:在第一个阶段,即从2020年到2035年这15年间,在我们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候,“人民生活更为宽裕,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在第二个阶段,即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这15年间,在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候,“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习近平,2017)。
这是一个远大的目标,是分阶段分步骤逐步实现的目标,它为全党确定了一个坚定而明确的历史责任。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这一目标,进一步反映了我们党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追求上的坚定性和历史自信。对未来目标的清晰规划,本身就反映了我们党在思想理论创新发展上的进一步深化,反映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忍不拔、锲而不舍地团结奋斗谱写出的新篇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方面谱写的壮丽篇章,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有关共同富裕设想的创造性发展,也是对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中关于共同富裕内涵的创新性贡献。我们只要简单回顾共同富裕理论和实践一路走来的历程,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种创新性贡献。
(二)深化了毛泽东等人对走向共同富裕目标的设想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蓝图时对共同富裕问题的强调,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逻辑和社会主义艰辛探索实践发展逻辑的必然结论。马克思认为,在未来社会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的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2012)。走向共同富裕,是马克思主义给无产阶级政党规定的基本目标。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人,一经成立就亮明了实行社会革命、建立无产阶级和普通劳动者政权、消灭私有制、物资财富归社会公有的旗帜,承担起带领全体人民追求富裕幸福生活的历史责任。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地领导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由此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中国人民迅速改变“一穷二白”面貌、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走向共同富裕的愿望愈加强烈起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迅速开展,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相关内容被写进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个个五年计划中。
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众多发展难题摆在我们面前,到底需要经过多长时间才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呢?对这一点,毛泽东通过新中国成立后几年时间的探索,根据实施“一五”计划的经验,在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和反复慎重的思考基础上,于1955年10月在党的扩大的七届六中全会上作出过这样的预言和设想:“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五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可能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03)作出这种初步判断和基本设想后,毛泽东进一步“有把握”地对大家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以“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这种共同富裕,是有把握的,不是什么今天不晓得明天的事。那种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情况,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应该逐步结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99)
毛泽东始终认为,只有共同富裕起来,人民群众才有相信共产党的理由;只有建成了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的富”“共同的强”,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而做到这一点是有前提的,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中国是离不开工业化的,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是不能离开农业合作化而孤立地去进行的。因此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显得极为重要。只有在长期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农业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才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认为这种优越性可以一直延续到共产主义社会。
正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特别是在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多次谈到共同富裕问题,他考虑得最多的是农村人民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的问题。他多次提醒人们:对农村建成社会主义和走向共同富裕,要有充分的信心;农村中不能出现两极分化,如果在农村中让富农更富,贫农仍然处于贫困地位,“这种情况如果让它发展下去,农村中向两极分化的现象必然一天一天地严重起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99),这就会使我们的政权不能巩固下去。为此,毛泽东提出,只有让农民共同富裕起来,他们才能相信共产党。“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共产党走没有意思,分了土地还是穷,他们为什么要跟你走呀?那些富裕的,变成富农的或很富裕的,他们也不相信我们,觉得共产党的政策总是不合自己的胃口。结果两下都不相信,穷的不相信,富的也不相信,那末工农联盟就很不巩固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93)只有让广大农民特别是穷苦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实现了共同富裕,他们才有跟着共产党走的理由。为此,毛泽东始终注意提醒党内同志特别是各级干部,要正面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仅从这个角度我们便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的一切决策,都是围绕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全体人民谋富裕展开的;我们党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都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深化和展开的。这些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历史渊源。因此,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的十九大报告、二十大报告对共同富裕问题的阐述,恰恰反映了我们党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得出的理论深化成果。
(三)深化了邓小平等人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设想
我们党有关共同富裕理论的深化,进一步体现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发展中。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这一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这条正确道路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由于受“文化大革命”期间“左”的思潮的影响,在推进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些基本问题曾经存在认识上的模糊甚至实践上的偏差,比如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认识不清、态度不明,又比如在讲求效益时忽视社会公平,等等。对此,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分别从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上给出了明确答案。
一方面,邓小平从打破“大锅饭”入手,找到了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毫无疑问是共同富裕,但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初期,一度陷入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泥潭,这不仅不可能走向共同富裕,而且会走向共同贫穷。因此,必须首先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以解决平均主义和吃“大锅饭”作为突破口,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最终带动大家走向共同富裕,这是邓小平作出的一个坚定回答。正如他在《拿事实来说话》一文中所说:“过去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我们就是吃了这个亏。改革首先要打破平均主义,打破‘大锅饭’,现在看来这个路子是对的。”(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1993)为此,邓小平不断强调,“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但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1994)。他提醒人们,要处理好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1993)。
另一方面,邓小平特别提醒人们,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是共同富裕。对这个问题,他从阐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的角度多次作过解答:“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1993)在谈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时,邓小平清楚地作了说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1993)他把发展生产和走向共同致富作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个探索历程中,邓小平理论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其中有关共同富裕的理论也是不断深化的。20世纪90年代初期,邓小平曾经多次谈到:“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时,邓小平也明确地设想过:“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随着实践出现一些新的变化,邓小平进一步提醒人们:“要把什么叫社会主义搞清楚,把怎么样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搞清楚。”在视察南方谈话中,他依然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1993)
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发展生产力和走向共同富裕还是比较容易的,但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所以在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阶段,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始终强调要高度重视共同富裕的问题,既要向全党全国人民讲清楚共同富裕的道理,又要搞清楚只有通过不懈奋斗才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艰辛。
江泽民同志在阐述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问题时特别指出:“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来统一全党的认识。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本质特征,绝不能动摇。”(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2006a)要求全党同志搞清楚:“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真谛。”(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2006b)
胡锦涛同志在谈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问题时也特别提出:“引导和帮助农民走共同富裕道路。”并强调“中国人民将达到现代化基础上的共同富裕”与“中华民族将实现伟大复兴”的同步性(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2016)。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时候,他特别提醒全党同志:“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11)
围绕解决共同富裕的问题,我们党给出的答案是一步步深化的,特别是在21世纪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中逐步回答的,并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不断写入“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为此,我们党庄严承诺,要承担起“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挝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党在十九大报告和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上,对共同富裕问题作了清晰的谋划,也作出了郑重的承诺,里面都清晰地反映出我们党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践探索基础上思想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
二、共同富裕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其中提到的首要观点和方法就是“坚持人民至上”,并特别强调“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这就清楚地告诉世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基点和最高价值取向就是人民幸福。二十大报告在阐述“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部分还特别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勇于进行理论探索和创新,所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主要内容反映在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的概括里。而有关“造福人民”的共同富裕理论,就是这些概括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理论亮点。(习近平,2022a)
(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理论原则、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在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的内涵中,人民富裕、国家强盛、民族振兴,始终是理论阐述所围绕的核心概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所指出的:“我们党从成立那天起,就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就是要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按照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我们国家的奋斗目标,都聚焦于这个总任务、归结于这个总任务。我们要紧紧扭住这个总任务,一代一代锲而不舍干下去。”(习近平,2018)让人民富裕起来、国家强盛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这既是我们奋斗的总目标,也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思想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这次讲话中他还特别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所以必须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习近平,2018)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同富裕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根本内容。
在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习近平总书记及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习近平,2022b)问题。就在这次集中阐述中,他提出了有关共同富裕问题的一些重要理论原则。
一是通过勤劳创新致富的原则。这个原则提倡的是通过创新、创造才能共同致富。共同富裕不是“等靠要”来的,而是要靠勤劳智慧来创造,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
二是以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共同富裕的原则。这个原则提倡的是在法制框架内致富、靠合法渠道致富;靠偏门致富不能提倡,而违法违规的要依法处理。在制度框架内,要大力发挥公有制经济在促进共同富裕中的主体作用、重要作用,同时也要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先富要带动后富、帮助后富。
三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这个原则强调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我国发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不能好高骛远、吊高胃口,做兑现不了的承诺。重点是要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不能以“福利主义”来养懒汉。
四是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这个原则强调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其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有充分估计。办好这件事,既等不得,但也急不得,要有耐心。同时要抓好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建设,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效路径,总结经验,逐步推开。
上述几大原则,主要是基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强调的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要扎实推进、一步步向前迈进。
在这些理论原则下如何全面促进共同富裕呢?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系统性推进共同富裕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比如,在分配制度方面,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比如,在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方面,推动更多低收入人群迈入中等收入行列,增加城乡居民住房、农村土地、金融资产等各类财产性收入。比如,在规范和调节高收入方面,提出在依法保护合法收入的同时,防止两极分化、消除分配不公,同时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比如,在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重点帮扶低收入群体,加大普惠性人力资本投入,完善养老和医疗保障体系,完善兜底救助体系,完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提出了促进共同富裕的两大侧重点:一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二是“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指出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提出农村共同富裕工作要抓紧,但不宜像脱贫攻坚那样提出统一的量化指标,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更多农村居民勤劳致富。(习近平,2022b)
(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包含着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所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所要明确的目标导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我们党准确抓住并深刻分析了我国社会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明确了我们工作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这个主要矛盾,既是阻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进步的主要障碍,也是影响人民幸福生活和追求共同富裕的主要因素。因此,解决主要矛盾问题的过程,也是促进共同富裕的过程。
把奋斗目标和探索思考的结晶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体现了全党认识的结晶和党的理论深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概括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中,无论是“八个明确”还是“十个明确”,始终都把对共同富裕问题的“明确”放在突出位置,特别强调要根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不断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除了主要矛盾决定我们的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外,党的主要任务同样决定我们的目标导向。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明确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即“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明确纳入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中国特色。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时,也特别强调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习近平,2022a)这就从共同富裕角度规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任务,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清晰内涵、追求目标,也表明我们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习近平有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所遵循的理论原则、思想方法和目标导向等论述,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关于共同富裕的理论,深化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
三、全方位改善民生,是实践共同富裕理论的重大举措
从民生问题入手,我们党在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明确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讲到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特别提到了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的巨大变化。这就充分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理论思考、政策设计和实践效果。
我们党始终注意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把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放在一体两翼的目标方向上来考虑,注意从民生领域逐步加大促进共同富裕的力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提倡的:“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二者必须兼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从民生领域入手,扎实、稳步推进共同富裕,更是党领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氐恪*�
(一)基本方略: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在我们党总结的“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中,明确提出从民生领域促进共同富裕的思想、方法和具体举措,其中特别强调“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民生福祉既是我们发展的根本目的,也是我们推动发展的着眼点。因此,我们党要求各级干部“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从而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为贯彻落实上述基本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并特别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习近平,2017)还就如何提高和改善民生水平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其中包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等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的一切工作都坚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坚持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要求全体党员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二)蕴含深意: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方面的民生亮点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方略和系列要求,也充分反映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新时代十年实现的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的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时,特别突出地讲到了“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取得的成效:“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续用力……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习近平,2022a)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总结全方位改善民生已经取得的成效基础上,进一步强调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并专门列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一部分。其中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举措方面有几大亮点值得我们特别关注:
一是把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到“江山”是否稳固上来考虑。党的二十大报告高度聚焦民生,在民生部分第一句话就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强调中国共产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守的是人民的心”。报告指出:“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习近平,2022a)
二是强调“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群众是关心现实利益的,我们党也历来主张要特别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习近平,2022a)
三是提倡“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个人的幸福生活不会“等靠要”就得来,共同富裕更不会从天而降。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提醒人们,只有勤奋劳动才能致富。报告指出:我们要完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特别强调:“坚持多劳多得,鼓励勤劳致富”;“使人人都有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习近平,2022a)
(三)久久为功: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作出的郑重承诺
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和坚定追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是习近平总书记代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向国际社会作出的庄严承诺。他多次在国际场合表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向‘摆脱贫困与政党的责任’国际理论研讨会致贺信”,《人民日报》,2020年10月13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作为奋斗目标”,“中国将继续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提升民生福祉水平”。【“习近平向人类减贫经验国际论坛致贺信”,《人民日报》,2020年12月15日。】对于作出的承诺,我们党历来都是认真履行并切实兑现的。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在有关带领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全心全意地践行自己的宗旨,坚定不移地履行自己对人民的承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人说话、中国共产党说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说话是算数的。”【“‘加油、努力,再长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西纪实”,《人民日报》,2021年4月29日。】
当然,对于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且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国家来说,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时特别强调:“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提醒全党同志,要求大家“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把握了积极、稳步、扎实的原则,就找准了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基本态度和主要方法。
扎实推进全体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对此,�┫敖�平��同志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说:“我总的认为,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总体概念,是对全社会而言的,不要分成城市一块、农村一块,或者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各一块,各提各的指标,要从全局上来看。我们要实现14亿人共同富裕,必须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这是一个在动态中向前发展的过程,要持续推动,不断取得成效。”(习近平,2022b)这就清晰地告诉我们,既要做到扎实推动、久久为功,又要看到有先有后、动态发展。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持续奋斗,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人坚强领导下,经过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到本世纪中叶,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定能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习近平,201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2022a:《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2b:《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北京:外文出版社。
中共中央编译局编译,20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199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a:《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b:《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胡锦涛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93:《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七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毛泽东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11:《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作者简介:杨明伟,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对外合作交流局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