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党史研究 > 宣教

草原记忆(九)

信息来源:二连浩特市档案史志馆 发布时间:2025-02-27 浏览: 【字体大小:



草原记忆(九)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展示锡盟史志文化宣传成果,提升史志文化社会影响力,促进全盟史志事业高质量发展,锡盟党史地方志研究室在“锡林郭勒盟地情网”连续发布史志优秀作品,再现锡盟真实、凝重的革命历史,续写锡盟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引导、增强读者对党和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自豪感,激发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拼搏力量。

 

伊林驿站:再现驼队商贸繁荣

 

驿站在古代是政府为了传递政令军情、接待过往使臣官吏、军队调动、物资运输和为民间商旅提供暂息、食宿、补给、换乘、护卫等服务的中转站。

二连浩特市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民族长期居住生活的地方,战国至西汉时期,这里是匈奴的游牧地;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鲜卑人的天然牧场;北魏以来,这里曾被柔然占据;隋唐时期,突厥成了新的主人;辽金时期,这里是北方蒙古部与南面汪古部经常往来之地;蒙元时期,这里建立了玉龙栈,1257年,大蒙古国大汗蒙哥在玉龙栈曾与其弟忽必烈会面;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设立“伊林”驿站(“伊林”为蒙语,汉语意为“纪元、初始”);光绪十五年(1899年),清政府架通张家口至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的电话线,又设电报局,并将此地标入当时的地图,名为“二连”;民国七年(1918年)张家口旅蒙商开办“大成张库汽车公司”,开通了张家口至库伦的运输线,二连盐池为当时重要站点之一,站名“滂北”。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共领导人和民主人士乌兰夫、多松年、吉雅泰、毕力格巴特尔、乌力吉敖其尔、纪松龄和冯玉祥等曾经此地出入乌兰巴托、莫斯科。1925年10月,多松年、乌兰夫等5人受中共北方区委选派前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途经伊林驿站。据史料记载,1926年1月1日,冯玉祥迫于日益险恶的国内形势提出和平呼吁,通电辞职;3月20日取道平地泉(现集宁)、经蒙古前往原苏联访问,他们一行乘坐两辆小汽车和一辆大轿车经过两天的行程到达库伦(现蒙古国乌兰巴托),期间曾在伊林驿站落脚。1925年至1927年,在原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毕业的乌力吉敖其尔在回国途中路径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时,曾参加过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扩大会议,会后,他跟随纪松龄同志沿着张库大道由伊林驿站回国,到察哈尔地区开展革命工作。1929年春天,吉雅泰一行3人启程前往蒙古国,他们越过草原穿过戈壁,历经一个多月的长途跋涉到达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1934年初,吉雅泰和助手毕力格巴特尔、贵中3人混在旅蒙商人中越过中蒙边境;途中,贵中贪生怕死偷跑回蒙古,吉雅泰和毕力格巴特尔则坚持从二连浩特经四子王旗回到土默川家乡开展革命斗争。

伊林驿站遗址是二连浩特重要的历史遗迹和口岸因路兴盛的历史佐证。为了丰富二连浩特历史文化内涵,开发文化旅游资源,推动自治区文化大区建设,2009年,二连浩特市在原址附近建设伊林驿站遗址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5255平方米,总投资3000多万元;2010年7月10日,我国首家反映驿站文化主题的博物馆——二连浩特市伊林驿站博物馆进入试开馆阶段,正式对国内外游客开放。

伊林驿站遗址博物馆外观设计形式以嘉庆年间伊林驿站的建筑形态为框架,运用现代建筑材料和工艺,打造成“仿旧出新”的历史遗迹。整个博物馆外观复原伊林驿站印象,建筑内部展开伊林驿站历史文化篇章。该博物包括一个主馆、两个副馆,展厅包括序厅、驿站文化厅、玉龙栈厅、伊林驿站厅、滂北站和额仁淖尔厅(盐文化厅)。馆内通过一系列实物、文字、雕塑、复制展品、多媒体等资料展示了以北方茶丝之路、张库大道和欧亚大陆桥为一体的“路—道—桥”线索,对古代驿站制度、草原商贸文化、草原盐文化以及相关历史主题等进行展示,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进行贯穿,形成事件和空间的延续,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旅蒙商客途径伊林驿站时的景象和商贸交易的景象。

驼铃远逝,古道悠悠,曾经的驼道、马道被现代公路、铁路、航空所替代。历经千年的古驿站,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然而,充满智慧的前人留下的驿站文明从未离开过二连浩特这片热土,“开放、诚信、友好、文明”将一直伴随着二连浩特前行。

图片3.png图片4.png

 

 

 


上一条:草原记忆(八) 下一条:返回列表